廣告

馬糞海膽"過度捕撈"...靠養殖難解? 志工喊修法

澎湖縣 / 陳能振 王士凱 沈麗容 專題報導

澎湖每年開放7、8月能夠採捕馬糞海膽,但經常是開放沒幾天就通通被捕光,現在面臨到海膽數量嚴重減少,有海洋志工6月底潛水巡查,連半顆海膽都看不到。現在縣府致力推動復育,繁殖場精心照料,育苗放流,希望能用養殖海膽代替野生海膽,但海洋志工認為,這樣反而會開啟另一個市場,並沒有辦法減緩,野生海膽被過度捕撈的現象,他們期望能參考歐美的保育法規修法,更全面性的保育海洋生態,並且確實執法,才能讓海洋起死回生。

新鮮現撈的海膽直接剖開,不管是直接生吃還是做成炒飯,這季節限定的風味,都讓饕客為之瘋狂,不過澎湖的馬糞海膽數量岌岌可危,未來想再遇上牠,就怕只能在夢裡回味,一個個大水池,全是人工養殖的馬糞海膽,澎湖縣政府致力推動復育,但這過程中困難可不少,研究員說:「從苗(長)到1公分,差不多要3、4個月,從1公分以後,到(長)到2公分,可能就1、2個月」

海膽是個敏感生物,不但容易受到驚嚇,成長過程緩慢,還得過五關斬六將,才能順利長大,研究員說:「有時候光是水質的變化,溫度鹽度等等,有一些不一樣的情況發生的時候,馬糞海膽就容易,會有大量死亡的情況發生」。海洋嬌客得小心照顧,在繁殖場推動下,已經從野生第一代,繁衍到兒孫輩,未來想用養殖來代替野生海膽。

研究員說:「那這個(食用的部位)生殖腺,就會取決於我們給他攝食的東西,所以其實人工養殖的海膽,是有可能達到比野外的海膽,更甜美更肥滿」,設想的願景很美好,後續還想推動養殖輔導,但海洋志工對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海洋志工說:「民眾不會管你是野生的,或是那個是養殖的,當他對這個海膽,產生的嘗試的商業的誘因的時候,哇不得了,變成全民食用海膽的運動」

就算澎湖縣政府已經明訂,每年只有7、8這2個月,可以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的海膽,但海洋志工所觀察到的數量,依舊持續減少,找出2014年的海底影像,和今年比一比,能夠看出海膽數量,確實變少許多,最主要還是因為利益,造成人為過度捕撈,甚至還會偷偷藏起來飼養,執法力度不夠成效不彰,而且繁殖場放流的數量,對海洋來說遠遠不夠。

海洋志工希望,能夠參考歐美國家修改法規,海洋志工陳盡川說:「一個機制下來,除了你漁民你就要有採集證,要有漁民證國家這個要特別規範,每個人有自己(捕捉)的額度,他就限制你每一個人採集量,訂出來就要執行,唯一就是你要讓規範很清楚,然後跟上世界的主流」,不針對單一物種,而是全面性的保育生態,並確實執法,才能給海洋更多喘息空間,有機會恢復生機。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