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會後 陸權與海權的抗衡/魯云湘

魯云湘(自由撰寫人)

G7高峰會於5月21日在烏克蘭總統的造訪下圓滿落幕;而中國–中亞峰會亦在18日晚間由中國向中亞五國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重現大唐盛世的形式所舉行的歡迎會及晚宴中為此畫下句點。

中國與中亞五國在本次會議後簽署的《西安宣言》中強調下列四點: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普遍安全及世代友好。另約定每兩年舉辦一次中國–中亞高峰會(下一屆於2025年由哈薩克主辦),並向中亞五國投資26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支持和援助。除展現中國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努力成果,另向全球發出中亞經濟將以人民幣為主要流通貨幣的訊息。

而G7俱樂部則於會議中決定軍援F-16予烏克蘭,並持續提供烏克蘭飛行員換裝訓練的能量。且會後對於中國及中亞五國的元首會晤發表看法,且批評中南海政府不應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採取「經濟脅迫」,以影響到全球經濟貿易發展。此番發言,雖是為了降低風險,但不免讓外界朝G7是否將對中國實施經濟打壓的方向猜想。

這兩場互別苗頭的高峰會議,其結果已向筆者前一篇分析內容中提到的情況『世界島與邊陲地帶之間的界線劃分地更加清晰』方向發展,全球朝向兩極體系的強權局面,僅是時間上的問題。

「全球海洋主要經濟體」
當前全球第一經濟體「美國」(統計至2021年止,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3兆美元),其「美元」自二戰結束後,取代英鎊作為全球主要流通貨幣,主要靠的是三項政策來推動美元的價值:
一、 外貿逆差,讓其他國家賺取美元,並全力避免美元回流至美國;
二、 以外援方式,直接將美元送到其他國家;
三、 駐軍國外的所有預算花費,均用美元支出。

其後美國政府更向全球宣布,美元與黃金將不再以固定匯率兌換,不僅使美元擺脫黃金的束縛,將美國金融全球化、全球金融美國化,使「美元」成為世界依靠海洋經濟的國家,不得不仰賴使用的霸權貨幣。

「亞洲大陸未來經濟體」
中國身為當前全球的第二經濟體(統計至2021年止,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7.7兆美元),作為美元霸權潛在威脅的「人民幣」,雖然目前並非全球主要流通貨幣,甚至在美中貿易戰中被歐美西方世界抵制打壓,但中國仍為地緣戰略利益,以下列幾點作為人民幣的防衛底線:
一、 在國內外推廣銀聯卡。
二、 加購黃金。
三、 持續發展數位人民幣。
四、 繼續將人民幣國際化。

2023年對人民幣也是個關鍵的轉捩點,巴西與中國的貿易將以本國貨幣結算,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介;阿根廷政府宣佈將使用人民幣替代美元,來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而俄羅斯及伊朗兩國則因為受到美國的經濟制裁,不得不轉向使用人民幣結算。

中國也向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中的沙烏地阿拉伯,商議使用「石油人民幣」來代替「石油美元」作為交易貨幣長達六年之餘。另本次與中亞五國的高峰會議,雖沒有對外公開,但就融資援助260億元人民幣一事,未來中亞地區、甚至整個亞洲大陸在不遠的將來,以人民幣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的日子也並非遙不可及。

「陸權與海權,兩極體系的時代」
G7俱樂部雖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企圖持續在政治及經濟上打壓中國。但就中國的立場而言,非但沒有太大的影響,反倒禁止國內基礎設施運營商購買美國半導體製造商美光公司的芯片產品,並對其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所以,無論是G7會議,還是美日澳印的四方對話,亦或是日韓元首會晤,最終目的並非區域和平,而是為了防堵中國做兩件事情:一、挑戰美國的海上霸權地位;二、破壞海洋國家的經濟利益!可大家似乎都忘記了麥金德曾提及的世界島概念,歐亞非大陸只要有完善的運輸交通網路系統,基本上不需要依賴海上運輸,便可做到完全自給自足的能力。

而多虧俄烏戰爭延宕至今,除造成歐亞不少國家的經濟受到影響之外,也讓他們看見除了美元以外可以使用的貨幣選項,以至於不得不加以思慮,甚至開始嘗試與中國在經濟上的合作。

只能說G7的野心太大,卻不小心弄巧成拙成為改變全球現況的主要推手。

(圖:本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