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比洞賽不可預測性高,大種子落馬如家常便飯

【羅開新聞中心Minsey Weng文】眾所皆知,比桿賽是現今高爾夫比賽最常採用,最容易理解的賽制,選手打出的桿數加總起來就是最後成績,週日下午最低桿者帶走冠軍盃,但正在亞歷桑納州The Golf Club at Dove Mountain(朵夫山高爾夫俱樂部)上演的WGC-Accenture Match Play Championship(WGC比洞賽)可就不一樣了。顧名思義,比洞賽屬於「洞」的競技,每一洞桿數低者獲勝,誰贏的球洞較多,誰就是贏家,所以總桿低者不見得笑著離開。基本上,這種賽制更強調進攻能力,而且對的時間打出對的桿數才有用,畢竟再怎麼爆桿,最多只輸掉該洞。在早期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比洞賽一直扮演重要角色,1958年以前的PGA錦標賽就是如此,另外最古老的兩場業餘大賽-英國和美國業餘錦標賽,百年來始終延用這樣的傳統。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直接或經由資格賽進入會內賽(英錦賽高達二百八十八人),前兩天先在不同的球場舉行兩回合比桿賽,接著取六十四位選手參加單淘汰制的比洞賽。經過比桿賽的「去蕪存菁」,類似樹狀的籤組表(英文字為Brackets)正式出爐!主辦單位根據比桿賽排名決定順序,也就是所謂的種子排名,第一對上六十四,依此類推,各組捉對廝殺。這種從六十四變成三十二,再從三十二變成十六,最後剩下一人的賽制,就像大家在電視上常看到的職業網球比賽,冠軍必須連贏六場比賽,途中輸掉一場比賽便淘汰出局。比洞賽通常是業餘大賽的戲碼,職業比賽相對比較少,美歐兩大巡迴賽只有Volvo World Match Play Championship(世界比洞賽)和本週這場WGC系列賽首部曲,後者尤其受到萬眾矚目,只有世界排名前六十四才能取得參賽權,然後依排名決定種子順序。不同於網球單打的三盤兩勝制,大賽甚至是五盤三勝,高爾夫採取十八洞定生死,爆冷機率自然高很多,大種子稍不留神提前打包是家常便飯,像今年四大種子全在前兩回合出局。值得一提的是,自從Tiger Woods(老虎•伍茲)贏得2008年冠軍以來,還沒有首號種子能夠闖進十六強。正因為不可預測性實在太高了,加上決賽日只剩兩位選手,萬一是兩位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對票房和收視率將產生不利的衝擊,這某種程度也是PGA錦標賽後來會改為比桿賽的原因。那比洞賽又要如何計分呢?開賽前以All Square(縮寫為AS)開始,並用up和down來標示領先和落後。注意,比洞賽僅決定某洞勝負,不累積桿數,所以允許選手放棄該洞或喊「OK」。比賽逐洞較量,直到某方贏的洞數比剩下的洞數還多,勝負立即分曉,像WGC比洞賽目前存留的的最大種子Sergio Garcia(瑟吉歐•賈西亞),週四的第二輪以3&1擊敗美國Bill Haas(比爾•哈爾斯),前者表示贏的洞數,後者為剩下的洞數。除了世界比洞賽的小組賽,以及萊德盃等團體賽事規定平手也能拿到分數之外,大部份的比洞賽都要分出勝負。當兩人打完十八洞仍難分軒輊時,比賽進入驟死賽:如果在第十九洞獲勝,計分表示為「19 holes」;如果再加打兩洞,計分表示為「20 holes」,例如四十四歲的南非名將Ernie Els(厄尼•艾爾斯),前兩回合就顯示這樣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