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博/台北市民真的這麼愛做頭髮?真的這麼愛喝咖啡?

黃文博/台北市民真的這麼愛做頭髮?真的這麼愛喝咖啡?
黃文博/台北市民真的這麼愛做頭髮?真的這麼愛喝咖啡?

每次逛中山北路光點文創商圈,就發現又多了幾家髮廊,又多了幾間咖啡廳。原本讓人流連的各色商家,隨著店租調漲,紛紛撤出。如今,髮廊與咖啡廳已經成為光點的代表性商家。

從光點向西延伸,近兩年開始商機勃興的赤峰街,逐漸跟光點連成一體,原本在光點設店的文創小鋪,衝著店租便宜,轉進此處。光點流逝的文創精神,好像在此重新找到寄託。但好景不常,不久前再訪赤峰街,赫見咖啡廳林立,而巷子內,髮廊的數量更令人訝異,其中在靠近南京西路的赤峰街二段一條不到五十公尺的窄巷,左右兩側竟然接連開了七家髮廊!

喝杯咖啡,做個頭髮,小確幸而已,當然一點問題都沒有。台北便利商店可以舉目皆是,房仲公司可以櫛比鱗次,百元快速剪髮店可以雨後春筍,為什麼咖啡廳和髮廊不能越開越多?有人買就有人賣,供需關係罷了。

我杞人憂天,憂慮年輕人的創業跟風問題。對比於百業均衡發展的年代,那個時代的青創具備多樣性,年輕創業者選擇多,單一業種不致因過早惡性競爭導致產業結構提早崩潰,提升了新創存活率。

而近幾年的情況,台灣產業發展遲滯且失衡,對年輕人來說,就業市場欠缺足夠機會與夠多選擇,沒有吸引力,造成投入青創的年輕人大幅增加。青創者中,有小部份屬於哥倫布人格型的開創式創業,走興趣與前景的創業路。另外大部份屬於祕密客(mimic)人格型的追隨式創業者,走安全與錢景的創業路。

在青年創業領域,風險控管的適用範疇,不應該跟中年創業一樣遍及商業模式、獲利模式、財務操作、資金流動、組織編成...所有面象。既然有年輕的本錢,就該有勇氣用高風險換取高回報。風險控管及於財務操作與組織編成這兩個面象即可。否則必然在趨利避險的心態下,內化自己成為mimic人格特質。

我不是說開髮廊與咖啡廳的年輕人必然是mimic,其中當然有基於興趣與前景而創業的哥倫布。但當看到新創髮廊與咖啡廳以超乎想像,甚至以不符合市場供需的超量供給擁入有限市場,不禁憂心年輕人的創業若只是立業,而非真正創業,輕易揮霍掉可能一生僅有一次的創業機會,豈不可惜?

從經濟學的立場,業種的多樣性非常重要,等於不斷在供應經濟擴張的可能性,替經濟體試探新動能。一般人從城市街廓樣貌即可窺知這個地域的多樣性夠不夠--當主要幹道逐漸失去店鋪多樣性,形同經濟動能亮起黃燈。

事實上,即便是mimic型的青創者,也滿懷希望與衝勁,因此我實在不願意引用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解釋台北市的“廊廳現象”如何促動了城市樣貌遠離多樣性。然而,無法逃避的現實擺在眼前,在超低風險控管下發展城市青創,讓超額供給的青創在缺乏動能的城市求生,多麼殘忍!

或許熱情的創青們對自身正困處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渾然不覺,畢竟年輕眼中淨是美好。但我們這種體驗過百業均衡發展年代的老創,有必要提醒創青們:當你無論走到哪裡,都看到有廊又有廳,就表示該業種正在示警,超額供應終將拉你進入羊群隊伍,瞬間拉高你的經營風險。

建議創青們不妨效法“懶螞蟻效應(Ant Effect)”中,平日不埋首做工,卻抬頭觀察環境的懶惰螞蟻,反而能夠透過冷靜觀察,在原有食物來源斷絕時,替蟻群找到新的覓食來源。

我有兩位好友,專精設計與美學,創業之前先在欲設公司的廸化街蹲點,徹底瞭解該區生態後才出手租屋,找到了極有特色的辦公室。同時不固執於本業,緩步探索既合乎專長又有前景的定位。他們就是我眼中的聰明懶螞蟻。

冀望創青們能夠理解,不管是蛋塔、甜甜圈、雞排店、娃娃屋,還是髮廊、咖啡廳,不斷擴張的肯定是泡沫,泡沫必破!

想勇敢創業的青年朋友,問問你自己:要當羊?還是當懶螞蟻?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