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蝸藤專欄:文化巨人倪匡,他不是只有反共的一面

7月3日香港著名作家倪匡因病逝世,享年87嵗,香港文化黃金時代的巨星又隕落了一顆。説到倪匡,近年來總是把焦點放在他强烈的反共意識上。他的名言「妓女比共產黨信得過」(後來他澄清絕無説過這樣的話,因爲這種比較是「不尊重妓女」)。 他反共固然是事實,但他是如此一個文化巨人,人們如果只記住他反共的一面,不能不說是對死者的誤讀。

倪匡和金庸、黃霑、蔡瀾並列香港四大才子。四大才子各有專長,金庸是寫武俠小説加辦《明報》,黃霑是寫歌詞,蔡瀾比較雜,倪匡則是四人中幾乎完全靠文字爲生的人,也是四人中寫字最多的一個。倪匡出名寫字快,他自稱是全世界寫漢字最多和最快的人,從1957年到2005年封筆,寫作生涯達四十多年,幾乎每天都筆耕不輟,高峰期創下了一天寫數萬字的記錄。

倪匡寫作涉獵的種類很多,包括小説、編劇、雜文、散文、專欄、政論等,通常一類作品用一個筆名(倪匡也不是他的本名,本名倪聰,字亦明),但他最大的成就一個是小説,一個是電影劇本。

每天報紙連載,寫錯了就不能改

倪匡替老朋友金庸《天龍八部》代筆。倪匡討厭書中的「阿紫」,故意把她得寫被毒瞎雙眼。金庸從歐洲旅遊回來後只能通過妙手把阿紫又治好了。阿紫變瞎反而成爲推動故事發展到高潮的重要元素。

倪匡寫過無數小説,最初寫武俠小説和冒險小説,前者代表作為《六指琴魔》,後者代表作為《女黑俠木蘭花系列》。到1960年代中期,他開始主力創作科幻小説,寫有《衛斯理》、《原振俠》、《亞洲之鷹羅開》、《年輕人和公主》等系列。這些小說讓一兩代讀者追著買報紙和租書看。不少人都記得小時候在租書店租他的小說看,甚至一班同學一人租一本再互相交換分享的美好舊時光。

倪匡及其著作。(圖左:Yuyu@Wikipedia/CC BY-SA 3.0  圖右:Raysonho@Open Grid Scheduler / Grid Engine • CC0)
倪匡及其著作。(圖左:Yuyu@Wikipedia/CC BY-SA 3.0 圖右:Raysonho@Open Grid Scheduler / Grid Engine • CC0)

倪匡寫的小説絕大部分都在報紙每天連載,當天寫隔天刊登。連載不但對作者壓力極高,也多少影響了作品的質量。(圖左:Yuyu@Wikipedia/CC BY-SA 3.0 圖右:Raysonho@Open Grid Scheduler / Grid Engine • CC0)

要説明的是,倪匡寫的小説絕大部分都在報紙每天連載,當天寫隔天刊登,均非精雕細琢的作品。連載不但對作者壓力極高,也多少影響了作品的質量。最顯而易見的,前面寫錯了就不能改。這是香港那個年代文學的生態,無可奈何。金庸在正式結集出版其武俠小説時,花了大功夫修訂,反復推敲;倪匡就「懶得多」,出版單行本時修改很少。倪匡又特別固執,比如在衛斯理一個故事中,在南極出現了白熊,這當然是違反常識的,是寫錯了;倪匡就是堅持不改,還說「第一,南極沒有白熊,第二,世上也沒有衛斯理」。於是,倪匡作品有這樣那樣的瑕疵是無可避免的。

除了原創小説,倪匡還不時替其他武俠小説作家代筆。這也是拜香港當時報紙上連載作品的做法所賜,每當原作家交稿遲甚至因故要中斷時,報社就必須找人臨時頂上。倪匡就是最好的寫手。倪匡曾替台灣武俠作家司馬翎代筆,就好像原作家寫的一樣,司馬翎也不得不讚嘆其代筆水準。倪匡自己最津津樂道的是替老朋友金庸的《天龍八部》代筆。倪匡討厭書中的「阿紫」,所以故意把她得寫被毒瞎了雙眼。金庸從歐洲旅遊回來後才得知此事卻無可奈何,只能通過妙手,在後面不但把阿紫又治好了,阿紫變瞎這個情節反而成爲推動故事發展到高潮的重要元素,大大加強了故事的悲劇感。到《天龍八部》結集成書時,倪匡代筆的文字幾乎全部刪去,唯獨阿紫變瞎這個情節太重要、太深入人心,要被保留下來。

衛斯理系列起初未設計為科幻小說

本來金庸是想讓他為明報副刊寫武俠小説,後來覺得題材和其他人有重複,於是要他寫「現代武俠」,仿照007那種。到了第三本《藍血人》中出現了外星人,成爲倪匡科幻小説開山之作。

以「衛斯理」為筆名、第一人稱寫成的《衛斯理系列》毫無疑問是倪匡最具代表性、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在過去幾十年,香港人的文化中,一談到科幻、一提到外星人,就必然繞不開衛斯理。有趣的是,衛斯理系列一開始並沒有設計為科幻小說。根據倪匡的説法,本來金庸是想讓他為明報副刊寫武俠小説,後來覺得題材和其他人(包括金庸自己)有重複,於是要他寫「現代武俠」,仿照007那種。於是,系列的第一本《鑽石花》是和007及倪匡自己的《女黑俠木蘭花系列》差不多的與外國黑幫鬥爭的冒險小説。第二本《衛斯理和白素》最早寫了中國的幫會,出現了系列女主角白素和其父親白老大,儘管加入了「裝神弄鬼」的情節,也和科幻無關。但他隨後主動加入了天馬行空的幻想元素,到了第三本《藍血人》中出現了外星人,成爲倪匡科幻小説開山之作。此後倪匡就一發不可收拾,在科幻小説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倪匡小說《尋夢》封面(翻拍自網路)
倪匡小說《尋夢》封面(翻拍自網路)

《尋夢》是倪匡自覺寫得最好的一篇小說(翻拍自網路)

衛斯理系列共145個故事,可分爲三個階段。從《鑽石花》(1963年)到《新年》(1973年)的45個故事是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衛斯理四處闖蕩,對付極權政府和黑幫等,把科幻與冒險糅合在一起。《大廈》寫一個大廈的電梯上去了就下不來,寫得讓讀者患上「電梯恐懼癥」;《老貓》寫一個幾千年前誤入貓身的外星人,其中貓狗相鬥的場面驚心動魄;《支離人》寫一個手腳頭會分開人,恐怖之極。

此後「衛斯理」停筆五年,到1978年才重新執筆。從《頭髮》到1986年《黃金故事》為第二階段共26個故事。這個階段,衛斯理和白素還是四處奔波,但冒險成分大大降低,開始構建自己的科幻世界觀體系。開篇的《頭髮》不但交代了停筆五年的原因(衛斯理到了「天堂」一去五年),還把基督、穆罕穆德、如來、老子四個宗教宗師寫成是四個外星人到地球傳播「複製體」(即人類),人的頭髮就是他們與複製體的通訊工具,構想極為宏大。

其中《眼睛》堪稱衛斯理最恐怖的一篇,一個大眼睛形狀的外星生物嵌入人面上,想想都毛骨悚然;《奇門》—《天書》把宇宙想像為「鏡像對稱的世界」,設想之奇巧令人叫絕;《木炭》不但開了人和靈魂交流的先河,裏面對「炭幫」往事的描述更緊張得令人透不過氣;《尋夢》是倪匡自覺寫得最好的一篇,寫兩個帶著上輩子經歷的男女恩怨情仇,結局男主角被女主角「殺兩次」的設計是奇來之筆;《迷藏》說兩個「超齡兒童」在安道爾城堡中抓迷藏而消失進入其他時空的事,是最有趣的一篇。

衛斯理和白素嫉惡如仇

衛斯理系列中不只是科幻和傳奇。整個系列中貫穿著衛斯理對極權政權的批評,以及與極權國家特務的鬥智鬥力。

從《廢墟》(1986)到《只限老友》(2005)共74個故事是第三階段。這個階段中,衛斯理和白素不再是冒險經歷的主角,冒險的情節由一幫年輕人(溫寳裕、良辰、美景、紅綾等),衛斯理和白素成爲幕後軍師,主要是完善倪匡自己的科幻世界觀。不少篇目自成系列,如苗疆探險系列、陰間系列、成精系列,前者把科幻和中國現代歷史結合在一起;後兩者用科幻原理解釋了中國古代傳說。這個階段的著作,情節上沒有那麼曲折,名篇沒有那麼多。但其構建的世界觀,卻在第一、二階段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到最後連山、水、氣都有生命,整個人類歷史,都是外星人嘗試觀察和改變地球人的歷史。

衛斯理系列《藍血人》劇照(翻拍自網路).png
衛斯理系列《藍血人》劇照(翻拍自網路).png

倪匡衛斯理系列中不只是科幻和傳奇。主人公衛斯理一生珍愛自由,堅決不願和極權國家合作。(翻拍自網路).png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衛斯理以外星人出名,但很多故事都不是外星人。一些故事中解釋的神祕現象和外星人無關,而是人類自己的發明,或者古人不可思議的能力;一些故事更直指有人在裝神弄鬼。而且,外星人固然是衛斯理最大的賣點,但衛斯理系列的情節設計曲折、故事敘述能力、描寫細緻等文學性因素,才是衛斯理得以成功的要訣。倪匡在衛斯理中寫中國近代的幫會故事,寫得尤其出色,令人反覆回味,除了上述那些,描述西北馬幫的《活俑》和表述四川淘金的《黃金故事》等都是佼佼者。

現在看來,倪匡科幻小說一些科幻成分,有的不再科幻,比如生命複製(克隆)、比如遠距離通訊(手機),有的看上去變成「偽科學」,比如腦電波和激素的重要性。這些都是科學發展得太迅猛之故。

衛斯理系列中不只是科幻和傳奇。主人公衛斯理和白素的形象都深入人心。衛斯理一生珍愛自由,無拘無束、嫉惡如仇,堅決不願和極權國家合作,但極權國家又偏偏愛找上門,一些兒時好友和父輩甚至成為共產主義政權中人。於是整個系列中貫穿著衛斯理對極權政權的批評,以及與極權國家特務的鬥智鬥力。大多數情況下,衛斯理都是勝利的一方,但也有無可奈何的結局。

《追龍》預言香港命運

作品借一個星相學家之口,隱晦地預言一個東方大城市會被「愚蠢的人」的錯誤決定而徹底摧毀。摧毀的方式是令城市的優點消失,人們就會離去。這個預測與香港的現實驚人地吻合。

寫於1984年的《追龍》在當時算不上名篇,但最近幾年成為衛斯理的最熱門的故事。作品借一個星相學家之口,隱晦地預言一個東方大城市會被「愚蠢的人」的錯誤決定而徹底摧毀,而且摧毀的方式,不在於殺多少人,只要令這個城市的優點消失,人們就會離去,這個城市也就會被摧毀了。星相學家說衛斯理是唯一能阻止的人。衛斯理最終破解了謎題,但對如何拯救無能為力。這個預測與香港的現實驚人地吻合。也不得不讓人對倪匡的洞察力肅然起敬。

倪匡小說《追龍》封面(翻拍自網路).png
倪匡小說《追龍》封面(翻拍自網路).png

小說《追龍》的情節猶如預言了香港的毀滅。(翻拍自網路)

倪匡與金庸一個顯著的不同是對藏人的態度。金庸筆下的藏人基本都是反角,如金輪法王、藏邊五醜、血刀僧、靈智上人等(但金庸筆下的維吾爾人倒非常好,如霍青桐)。衛斯理從《天外金球》就開始寫藏人的抗爭,這也是唯一的前半部以第三人稱白素為主角的故事。在後來的一系列相關故事中,衛斯理和白素都和藏人站在一起。

倪匡的其他科幻系列都遠不及衛斯理,但《原振俠》中的「女神」是非常值得一讀的故事。它描寫了1970年代南越被滅亡時,難民在投奔怒海時被海盜掠奪劫殺的悲慘經歷,寫得震撼之極。堪稱倪匡科幻作品中最寫實的一篇。

在科幻小說之外,倪匡的最重要成就是電影劇本編劇。倪匡的電影劇本創作集中在六十年代後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超過300部,年均產量15部左右,高峰期是一年將近30部,數量相當驚人。如果算上沒有拍成電影的,那總數更超過500部。倪匡的劇本幾乎都是武打片,有的是原創自編,有的是改編。可以說,在那個時期他幾乎一己之力撐起起香港武打片的劇本市場。倪匡的首部電影劇本(與導演張徹合編)就是大獲成功的《獨臂刀》,這是新武俠片時代的開山之作。在2005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票選為「最佳華語片一百部」第十五名。2012年,由於他在香港電影中的貢獻,他被獲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發「終身成就獎」。

李小龍作品未掛名編劇

抽當年倪匡和李小龍見面談精武門的構思,雙方一開始氣氛相當好,但不知為何最後竟然翻了臉。李小龍堅決不肯合倪匡合作,於是電影就不能掛他的名了。

然而,倪匡在電影領域對中華文化影響最大的,反而是沒有掛名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門》。這兩部片中,電影編劇寫了羅維的名,但行內人都知道真正的編劇就是倪匡。在《精武門》中,無論是「陳真」這個虛構的經典人物,還是劇中經典的場面皆由倪匡撰寫。當中經典對白如「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中國人唔係東亞病夫」等也都出自倪匡之手。據說,當年倪匡和李小龍見面談精武門的構思,雙方一開始氣氛相當好,但不知為何最後竟然翻了臉。李小龍堅決不肯合倪匡合作,於是電影就不能掛他的名了。

李小龍,《精武門》劇照(圖/維基百科)
李小龍,《精武門》劇照(圖/維基百科)

倪匡在電影領域對中華文化影響最大的,反而是沒有掛名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門》。(圖/維基百科)

《唐山大兄》和《精武門》都是經典之作。它們不但奠定了李小龍成為第一代香港國際電影巨星,讓香港成為功夫片的聖地,更成為香港「構建大中華」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金庸去世的時候,筆者曾論述過中華民族的源起和發展。第一階段,是辛亥革命時梁啟超等人為對抗「漢人民族主義」而創造出中華民族。第二階段是五四運動到二戰期間,中國人受侵略而應激出來的「國恥教育」與救亡運動。第三階段,則要數香港在六七十年代的「構建大中華」。

對中國大陸和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來說,不存在缺乏民族國家構建的問題。但對缺乏由上而下推動民族主義教育的香港和海外華人來說,如何保持「中國性」相當重要。以香港為例。在金庸開始寫小說的年代還沒有「香港人」共同體。直到1960、1970年代才有「香港人」的構建過程。這個過程是向著「香港民族」還是「香港的中國人」、甚至「香港的英國人」方向前進,並不是毫無疑問的。

正如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言,民族主義構建的過程很大程度得益於大眾流行文化,因為它能真正深入到社會底層,而不只局限於上層少數菁英。因此,流行文化的取向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這個進程的方向。在二十世紀六、七○年代的香港,針對平民的社經報章取代了黨派報章,小說連載成為大眾娛樂的媒介。電影一直是大眾娛樂媒介。七○年代免費電視開始後,電視劇成為另一種(甚至是最重要)的流行文化媒介,同時又興起粵語流行歌。在這幾個領域,題材為何、導向為何,將會深刻影響香港共同體構建的方向。

既反共又愛中國,構建大中華概念

倪匡是一個「愛國者」,他熱愛的是文化上的中國;於此同時,他也「一生堅決反共」。這也是他與老友金庸在政見方面最大的不同。

倪匡的電影劇本都是功夫片,功夫作為「國粹」,本身就是相當「中國化」的。其改變自金庸和其他武俠小說以及原創的作品,也都帶著濃濃的中國味。李小龍那兩部電影的「中國意識」更強烈。《唐山大兄》說的海外華人受外國黑幫和「漢奸」欺負,最後李小龍使出中國功夫,擊敗了「白種人大力士」。《精武門》說的是民國期間中國人被日本人欺負,最後陳真用功夫打敗所有日本人的事。陳真的形象在日後進一步用在其他影視作品,尤其以1980年代初期的亞視電視劇《大俠霍元甲》和《陳真》兩部最著名。這些都是標準的國恥教育敘事。它們不但在香港轟動一時,還得中國改革開放之風,傳遍中國大地,大大加強了大陸和香港在文化感情聯繫。觀眾在觀看中,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受眾的民族國家感情。當年香港人最終演變為「香港的中國人」,並創建出「大中華」概念,進一步影響其他海外華人,那些香港大眾文化的影響居功至偉。

1981年金庸獲鄧小平接見後,政治立場即大改變。
1981年金庸獲鄧小平接見後,政治立場即大改變。

倪匡老友金庸希望入仕,對中共有幻想有妥協。圖為1981年金庸與鄧小平會面。

倪匡既反共又愛中國,還為構建大中華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看來這有點自相矛盾,然而,「愛中國不愛中共」是那個年代香港絕大多數熱愛民主自由的文化人的普遍態度。毫無疑問,倪匡是一個「愛國者」,他熱愛的是文化上的中國;於此同時,他也「一生堅決反共」。這也是他與老友金庸在政見方面最大的不同。金庸希望入仕,對中共有幻想有妥協。倪匡一生只愛自由,特別是言論自由,認為沒有自由就意味著毀滅,正如他筆下的衛斯理一樣。

倪匡沒有錯,香港文化的黃金時代也正得益於香港的高度自由。言論自由結束了,黃金時代也就結束了。在香港回歸25年進入下半場,《國安法》實施兩週年,開啟「武官治港」之際,倪匡追尋衛斯理的足跡,探訪外星人,實在是一件好事。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40年前就曾預言香港殞落的香江才子:你該知道的倪匡二三事
相關報導》 科幻小說作家倪匡逝世 享壽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