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 內視鏡鼻竇微創術清除

一名男子打噴嚏後,右側鼻孔遭息肉完全塞住,醫師檢查發現其鼻孔突出一暗黃色且佈滿血絲之腫塊,約有一個拇指大小。 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醫師徐欣健昨(17)日表示,近日收治的這名58歲男性患者,主訴右側鼻孔長期鼻塞,不時還有右側臉部腫脹感與膿鼻涕,偶爾會有血性鼻分泌物與流鼻血,尤其在感冒時症狀更加劇烈。 病患初期不以為意,以為是一般感冒,但症狀卻時好時壞,一次劇烈打噴嚏後,一側鼻孔完全塞住,前往該院區就醫。 醫師指出,只要有鼻塞、面部疼痛、壓痛或悶脹感;膿性鼻涕或鼻涕倒流;嗅覺低下或喪失等4項症狀中有2項以上,便懷疑是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確診則需鼻竇內視鏡及鼻竇電腦斷層掃描。 醫師表示,鼻竇炎一般症狀為鼻塞、膿性鼻涕、臉頰額頭悶脹感、鼻涕倒流、長期咳嗽及頭痛等,偶而伴隨發燒還有嗅覺低下,當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鼻竇炎。罹患「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局部檢查及門診鼻竇內視鏡檢查會發現鼻黏膜紅腫、膿鼻涕及鼻息肉,口咽腔也會發現鼻涕倒流現象。 醫師進一步指出,該病患隨即接受手術,取出大小約5公分的鼻息肉腫塊,並清除鼻竇膿性分泌物及打開阻塞的鼻竇開口,術後輔以抗生素治療及定期門診追蹤,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對於鼻竇口阻塞或合併鼻息肉的治療手術已走向微創,徐欣健醫師表示,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不需製造額外傷口,病人只要無異常出血,隔天即可出院。 徐欣健解釋,慢性鼻竇炎常起源於竇口鼻道複合體,也就是大多數鼻竇的共同開口阻塞,則會發生鼻竇炎情形,病因可由多種導致鼻竇慢性發炎的因素或疾病引起,鼻息肉即是其中之一。 美國每年慢性鼻竇炎影響12.5%人口(約3100萬人),台灣罹患比率約15-20%,也就是約每5~7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鼻竇炎;誘發因素包含鼻腔解剖結構的異常、空氣汙染、吸菸或二手菸、過敏性鼻炎,少見的潛在遺傳性疾病如囊性纖維化疾病、原發性纖毛運動失能、免疫異常、胃食道逆流症候群(喉咽逆流症候群)及生物膜等因素。 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治療首選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目的是清除鼻息肉與保持鼻竇開口暢通,以及維持正常的鼻竇生理功能。與傳統鼻竇手術比較,鼻竇內視鏡治療減低病患痛苦,避免不必要的臉上切痕,減少住院時間及開支,維持正常鼻竇生理功能。 醫師指出,術後若無不正常出血,隔天即可出院。若有長期鼻塞、膿性鼻涕、臉頰額頭悶脹感、鼻涕倒流或長期咳嗽及頭痛,建議至耳鼻喉科門診,及早評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