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一學費 社會公義要兼顧輿論現實

「齊一學費 社會公義要兼顧輿論現實」(陳映竹報導)

本屆全國大學校長會議的議題了無新意,讓大學校長們反映最踴躍的依舊是學費議題。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提案,建請齊一公私立大學學雜費,以達大學競爭公平性。

私校主張,景氣未復甦、失業率高,考生選填志願還是受到學雜費高低左右,「齊一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公私校能公平競爭。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程海東表示,「目前學雜費在教育部審議情況下,私校很難有調整空間,讓私校缺乏鬥志,齊一後,希望就像高中職齊一學雜費後,讓學生適性選擇。」

此外,程海東也提到,現行學雜費公式未反映成本,如果把教育成本納入,國立學雜費可跟著提高、自然拉近差距,但可能需十年時間,希望教育部研議五年內達成齊一。

這項提案除了是私立大學的心願,也受高教龍頭台大聲援。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讚賞,這是具有高度戰略的案子,可解決三個社會問題,協助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目前經濟弱勢學生多就讀私校,不符社會公義;學費齊一後,私立大學能收到程度較佳的學生,提升入學率,公立學校辦校不佳照樣會萎縮;此外,可藉決公立大學財務問題,減少政府補助,多出來的經費用於補助弱勢生與學校運用。」

目前公私立大學學雜費比率是一比一點八二,「公立優於私立」的現象,是長久以來的不平等競爭條件。只不過,輿論掛帥的台灣社會,公立大學學費要漲一倍,拉高到和私立大學一樣,對社會衝擊不小,民眾肯定無法接受。理性如英國,要把大學學費從每年三千三百英鎊,增加為最高九千英鎊,就讓學生走上街頭,上演大規模示威抗議;在台灣,每一兩年就逢選舉,財政吃緊狀況下,政策推動還是要以能贏多少選票為最大考量。

總統馬英九在無數場合時常提到,教育不只是良心事業,也能打造為教育產業,「產業」講求公平競爭,學費政策自然得鬆綁,但如何在社會公義、市場公平,以及輿論之間取得平衡,才是「齊一公私立大學學雜費」能否成功上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