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科學家」未曾對諾貝爾「文學獎」反應得如此熱烈

諾貝爾獎委員會在10月13日宣布:美國搖滾、民謠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出生)獲得文學獎的殊榮,獲獎原因是「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裡,創造新的詩意詞句。」(creating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inarguable)(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傳奇搖滾教父、歌手詩人巴布狄倫摘下桂冠)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主筆諾斯(Anna North)在同一天高調貼出標題「為何巴布狄倫不應該獲得諾貝爾獎」(Why Bob Dylan Shouldn’t have gotten a Nobel)的評論指出,全球的閱讀風氣逐漸衰退,諾貝爾文學獎顯得格外重要,它不僅能帶動知名作家的書籍銷量,鼓勵人們閱讀,更重要的是,頒發文學獎給詩人或小說家,可證明小說或詩仍然重要。(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媒體評論:巴布狄倫根本不該得獎!)持續我最近對醫學獎的相關事件評論(日本的勤奮、誠實、堅持、一絲不苟的傳統民族性,終於再獲得肯定與鼓舞,走出學術舞弊醜聞陰霾!),我從科學界對Bob Dylan獲獎事件的反應,提出不同於文學界或新聞界的分析觀點。(劉任昌觀點:大隅良典獲諾獎,一掃日本近年之學術舞弊醜聞陰霾)

http://www.storm.mg/article/176858
http://www.storm.mg/article/176858

http://www.storm.mg/article/176858

在《紐約時報》發布「為何巴布狄倫不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評論之前,和文學或新聞界似乎無關的《科學》期刊發行單位美國先進科學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已經先罕見的做出反應。他們新聞部編輯David Malakoff在美國時間的上午九點,發布一篇從科學「撈過界」去評論巴布狄倫獲得文學獎的文章,標題為「被科學家喜愛在論文中引述其歌詞的巴布狄倫,獲得諾貝爾獎」(Bob Dylan, thesongwriter scientists love to quote, just won a Nobel Prize)。就我經驗所知,科學界未曾出現如此與諾貝爾文學獎共鳴的現象!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什麼意義或啟發?

配合Bob Dylan 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新聞,《科學》期刊的網頁回顧《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影響係數19.967)在2015年12月14日刊出的文章,該文章標題是「科學家的創新隨想:在生物醫學論文中引用巴布狄倫」(Freewheelin’scientists: citing Bob Dylan in the biomedical literature),我在此說明這篇有趣的文章,也說明為何應該屬於嚴謹的醫學學術期刊,會刊出這種文章?說明如下。

英國醫學期刊
英國醫學期刊

英國醫學期刊

該文章的三位作者是:Carl Gornitzki(圖書館學專長)、Agne Larsson(統計學家)與Bengt Fadeel(醫學教授),都來自瑞典。我先翻譯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結論,藉以彰顯科學家對Bob Dylan獲獎的認同態度。「雖然科學家如此偏愛利用Bob Dylan歌詞的行為,有各種可能的解釋,可以確定的是,Bob Dylan歌詞的豐富內涵提供醫藥科學家研究靈感。」(Whatever the explanation, it is clear that Dylan’s rich song catalogue has provided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medical scientists.)

科學家注意到Bob Dylan歌詞滲入論文的現象,發生在1997年一篇標題為〈Nitricoxide and inflammation: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一氧化氮與發炎:答案隨風而逝),刊登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影響係數高達30.357,與Nature同一個發行單位),Lundberg等三位作者都服務於瑞典Karolinska學院。參考附圖。

自然醫學期刊,聲明:截圖是為教育與也宣傳《The BMJ》期刊。.
自然醫學期刊,聲明:截圖是為教育與也宣傳《The BMJ》期刊。.

自然醫學期刊

到了2014年九月,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等多家國際知名媒體,報導Lundberg等多位服務於瑞典Karolinska學院的醫學相關部門科學家(參考截圖的人物),彼此進行一個長期的打賭,爭逐於發表之論文可以成功地將Bob Dylan歌詞放入(sneaking the lyrics of Bob Dylan into their papers as part of a long running bet)。

這篇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而去調查所有醫學期刊,統計引述Bob Dylan歌詞的醫學相關論文數目。結果是727篇被判斷利用Bob Dylan的歌詞,且正其中的213篇是毫無爭議的被認定是明確利用。

追蹤獲得的最早案例是,在1970年美國的護理實務期刊《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刊出一篇使用Bob Dylan的歌曲標題〈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當作論文的標題。而且,科學家利用最多(達135次)的歌詞是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其次是36次的 “Blowin’ in the wind”,其他常被利用的尚有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Like a rolling stone”。順便一提,《自然》期刊有六個將Bob Dylan歌詞放入文章的案例。

英國醫學期刊
英國醫學期刊

英國醫學期刊文章第三頁

此文章刊出後,也引起氣候科學家(weather scientists)的回響,而在2016年一月,同樣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刊出另外一篇文章,說明氣候學領域科學家也鍾愛利用Bob Dylan的歌詞,作為生動陳述論文的點綴。參考最後一個截圖。

英國醫學期刊
英國醫學期刊

英國醫學期刊

科學可以改變生活,但唯有文化才可以改變生命。文化是透過教育與模仿過程,而在世代間傳遞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被利用於傳遞的工具有文字、圖片、口語表達、多媒體工具…但最具有深刻效果的,仍是透過文字呈現的精緻表達,這種過程與結果,被稱為文學。就Bob Dylan對科學家的影響,我相信科學家會普遍認同Bob Dylan獲獎。

最後,我要說明為何如此高影響係數的科學期刊會刊出近似「八卦」的文章?科學家又為何願意排擠掉專業研究的時間,去做這種似乎應該是記者該去做的工作?

首先,這些文章不是被界定為 “Research Article”,而是被標記為 “Feature” 或 “Letters”等,強調它們的性質是資訊交流。這種文章不能被作者當作科學家升等或申請計畫的代表著作,但這些科學作者會將這些發表條列在學術履歷表中,將它們視為榮耀。是科學家在專業研究績效之外,對人文關懷的「可辨識」成就。

科學研究的動力出自人類天生的好奇心,為滿足好奇而付諸行動,且詳細記載,透過論文發表,貢獻於知識的累積,就是科學家。科學家未必會因為其他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而去涉獵深度的人文情境(我指超出家庭或人際關係),但Bob Dylan歌詞對社會描述的「詩意詞句」卻刺激科學家也同樣是基於人類基本的好奇心,而去探索偏向人文特性的議題。

滿足人類好奇,分享資訊與知識,所以科學家願意做這些事情,頂尖的科學期刊也樂於將他們分享出去,彰顯科學家對人文關懷的事實,也藉此讓更多社會大眾認識學術世界。

在現代學術工作者眼中,「我思故我在」是錯的,因為笛卡爾(Descartes, 1596-1650)透過文字表達與傳承,才讓我們知道笛卡爾這個人以及這句話的存在。學者或藝術家試圖透過「可辨識」的著作(works),以體現自己的存在性,這是所謂的著作人格權(moral rights)。

我下次再持續談學術倫理與著作人格權議題。

作者為劉任昌,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


相關報導
劉任昌觀點:大隅良典獲諾獎,一掃日本近年之學術舞弊醜聞陰霾
觀點投書:從國際頂尖期刊撤除抄襲、變造、作假論文看學術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