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腔這麼重,還敢講英文?」──誰的英文沒腔調?我以台灣腔為榮

作者:何則文/香蕉夢想家

有一次在一個典禮場合上,一位大學教授特別使用英語致詞,這位老師是院士等級的人物,留美多年,也在美國教過書。

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時台下都是學生,我聽到前排的同學跟旁邊朋友聊天時講了一句:「英文這麼差、台灣腔這麼重,還敢全英文致詞。」一臉鄙視的樣子。

聽完這句,我整個人矇了──台灣腔等於英文差?怎麼會有這種觀念?這位教授的確有很重的台灣腔,那種感覺就好像很重的「台灣狗蟻」不過是用英文講(想知道這概念的可以看李前總統英語演講)。

但是,他講的每個句子我都能理解,表達也相當流暢,畢竟這位老教授是留美博士,在美國教過書的。

原本我以為這只是那兩個學生的瞎扯淡,但後來我又聽到其他類似的論點。

「唉唷,你不是英語組(經濟部國企班)的嗎?怎麼講英文有台灣腔?」一個好朋友在聽到我講電話的時候這樣說,我當時滿頭黑人問號:我身在台灣二十幾年,我就TM是個台灣人,講英文有台灣腔很奇怪嗎?不然,我該有什麼腔調?

英文流利,就是要「沒腔調」?

「我希望我英文可以學到很好,就是講話沒有腔調。」聽過很多大學學弟妹們,不約而同提起過這個英語學習目標,實在讓我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語言這種東西,不是要到沒有口音,才能夠溝通,為什麼擺脫台灣腔,會是大家的目標?又,為什麼台灣人會有一種「好的英文,就是沒有台灣腔」這個觀念呢?

發音標不標準,其實跟腔調是兩回事,除非腔調重到會產生根本的誤解,那才會是個問題,不然誰講話沒有腔調呢?那腔調又怎會跟英文好不好掛勾在一起?台灣腔怎麼又怎會被看低?

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大部分的使用者都不是母語人士,因此有腔調這件事情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法國人有法國腔、德國人有德國腔,但我卻從來沒有聽過有人因為對方講德國腔英文,而認為他英文不好。

這時候有人就說了,你講不正確的台式英文就是英文不好啊。奇怪了,台式英文跟「腔調」不是完全直接關係啊,的確,講出台式英文的人通常會有台灣腔,但是那還是「文法」跟「遣詞」上的事情,有台灣腔不等於你的文法有問題,或者會造成理解有障礙。

「英語要說得像母語」──誰的母語?

這時候就要反過來問了,如果要追求沒有口音,那怎樣是沒腔調?就算是個美國人,也有紐約腔、德州腔、甚至明尼蘇達腔,黑人有黑人腔,亞裔也有亞裔的腔調,所以假設要做到沒腔調,是要以哪個腔為基準呢?

有人說了,沒腔調就是要跟母語人士一樣,然而用英文當官方語言的國家,放眼世界也有五十幾個,包括南非、澳洲、加拿大、英國等,各地都有自己的腔調,就算目標是跟母語一樣,又是誰的母語?而為什麼腔調會變成一個語言學習的重點?甚至有「矯正」台灣腔的補習課程出現?

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台灣人把「發音」跟「腔調」混為一談。的確,腔調會影響發音,但是發音好不等於沒有腔調。

以中文來說,今天一個北京人,對台灣人來說當然有腔調,濃濃的兒化京味,但你會說他的中文發音不好嗎?對外國人來說,「京腔」甚至還比台灣人說話更標準,但你難道會因此覺得自己中文不好嗎?

太多人把這兩件事情相提並論,進而認為:當我講不出一口流利的、「沒有腔調」的英文時,我的英文就是不夠好,而不敢講出來。但是,當「沒腔調」這種事根本不存在時,又該如何追求?

「台灣腔」被歧視的由來

我不停的思考,是什麼原因,讓台灣人會抱持這種「特殊」的觀念?根據我的經驗,在我們的周邊國家,也不會把「腔調」和「英語程度的優劣」畫上等號。

反過來說,今天一個外國人來台灣學中文,他就算只會講簡單的:「你好,我叫做史密斯,我是美國人。」大家就會拍手說好厲害。

那為什麼今天台灣人會覺得英語必須要「流利」到跟母語人士一樣,甚至讓人分不出自己是台灣人,才是優秀?這種奇怪的自卑心態,到底是哪裡來的?

在我看來,這有兩個解釋:

首先,台灣腔被歧視,不只存在於講英語的時候,連講國語都會。

前陣子,一位知名插畫家用台灣國語當成主題,畫了一系列的搞笑插圖,被砲轟是歧視台灣國語。在台灣歷史上,一直因為政權更替,為了學習當局的「國語」,讓台灣人煞費苦心。

在這樣的過程中,「有腔調」變成一個負面而低俗的概念,不要說英文,過去在台灣甚至連講國語,只要有濃厚的台灣國語口音,都有可能被當成社會底層嘲笑,認為是講得不標準,要去上正音班矯正。

因此,「害怕有台灣腔」變成一種潛移默化的概念,深植腦海。

再者,台美交流頻繁,台灣從美援時期接觸的英語人士,都是美國為主。上個世紀 70 年代,大量的台灣人移民美國,也讓台灣人出現很多美國親戚,這些移民二三代返台時,講的流利的美式英文,就被台灣人誤以為是英語的「唯一、絕對正確的標準版本」。

我以台灣腔為榮

其實,換個角度想,腔調的存在,增添了溝通的趣味。

在海外工作的我,辦公室的同事來自各地,如芬蘭、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等,大家南腔北調英文的背後,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家鄉,也是一種身分認同。

有次,在旅行中遇到一個法國的女孩,我們聊沒兩句,我都還沒來得及介紹自己,他就問我:「你是台灣人吧?」

這讓我又驚又喜,連連問她怎麼知道。

「我高中在台灣交換過,你的英文一聽就是台灣的腔調啊。」這時候,我心中有種特殊的感覺,腔調原來也是這麼可愛的一件事情。我深深以我的台灣腔為傲,因為那是我身為台灣人的印記。

而在海外,每次聽到台灣腔的英文時,那種感覺就好像遇到家鄉的鄉親父老,特別感動。

這樣,你還想努力的去掉屬於你的台灣腔調嗎?

包容不同腔調,才是真正的國際觀
很多人都有一種迷思,就是一個語言要學到非常流利的境界,才能夠講出來,不然就是班門弄斧、野人獻曝,給人看笑話,所以英文不好,就還是不要多說比較好。

這實在是因為,台灣一直以來都把英文當成一門「高級學科」,加上儒家的教育告訴我們:不要當個「半瓶水響叮噹」的人,要謙虛、有內涵、不能愛現,導致並加深大家不敢開口的詭異心態。

連小布希跟川普都會講錯英文、政府都可以送寫錯成語的匾額、網路新聞也常一堆錯字──母語人士都會犯錯,台灣人講錯,真的很嚴重嗎?

語言本來就是拿來溝通、表達自己的,就算你只會兩句,你也「可以」跟「應該」要大聲說出來,不然繳學費學語言,是學辛酸學悲情的嗎?

每到一個國家,或者遇到某個國籍的人,我都會試著用他們的語言講話。即便我只會一句「你好」,或者「你叫什麼名字」,又或者問完我的問句後,他的回答我也聽不懂,但這才是過程中最有趣的地方。

因此,我在這裡要大聲疾呼,不管學英文還是任何其他語言,沒有人應該因為自己的腔調而被看低,或者程度不夠好就被嘲弄,語言不應該該是一種炫耀身分階級的標記,而是一個基本的溝通工具。

所以,別再說什麼:「台腔這麼重,英文這麼差,怎麼還敢講」的鬼話了,這種說法,才真正顯得絲毫沒有「國際觀」。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台灣腔這麼重,還敢講英文?」──誰的英文沒腔調?我以台灣腔為榮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英文非要說得和英、美人士一樣「標準」嗎?──在外商,輕微「台灣腔」反而是加分
英語不好所以道歉?──「國際觀」的第一課:語言沒有貴賤之分,文化也是

關於作者:

我叫小樹,大學讀歷史,後來改行念國際行銷。現在應該在世界某個角落當某科技集團外派小廢物螺絲釘,大概在東南亞,從商但是沒忘記身為一個文化人的風骨?不過還是就讓我默默當個低調的帥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