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有偏愛班上哪個學生嗎?」以色列教育:同學彼此扯後腿、爭風吃醋都是老師的錯

作者 ● 吳維寧/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前幾天和台灣朋友在網路上談到小孩的學校生活,朋友提到,她的小孩是個品學兼優型的孩子,聰明活潑,什麼都拿第一名,老師特別喜歡他,也常在同學面前讚美他,要其他同學多跟他學習。

但我的朋友心裡很擔心,這樣一來,可能也會造成一些同學的妒嫉,以及更多暗中較勁以及扯後腿的行為,而造成他在人際關係上有些不順利。

「妳家小孩沒有這個困擾嗎?」我朋友問道。

她一方面覺得老師的做法沒有錯,本來就該獎勵比較努力和優秀的小孩,但另一方面覺得難以面對其他小孩的妒嫉,不瞭解為什麼其他小孩不是因此而更加發奮圖強,而是把力氣花在對抗她的小孩身上。

我在小孩學習上是個很放任的媽媽。只要小孩每天高高興興的上學,回家願意跟我小聊一下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功課有自己做完,我很少追根究底。那天和朋友聊完後,我忍不住問了小孩:「妳們導師有偏愛班上的某一個小孩嗎?」

「沒有咧!」老大在寫功課,老二在玩桌上遊戲,同時抬頭回答我,又低頭回去做自己的事。

「難道班上沒有特別優秀的同學,老師常常讚美他?」我不放棄的又問。

「有啊,有學習很快的同學,有考上資優課程的同學,有報告做得很好的同學…老師常讚美他們,但老師也喜歡別的同學啊。」老二回答說。

「伊媽,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長處,有的很認真,有的很會幫助其他人,有的很會算數學,有的很可愛…但導師喜歡我們每一個人。不然呢?伊媽,妳比較喜歡我還是另外兩個妹妹?」老大看我糾纏不清,直接給我下了殺手鐧。

聽到這裡,我突然瞭解到整個問題的關鍵。

從我懷了老二之後,所有的親友和老大的幼稚園老師都在教導我如何面對寶寶生產後,老大突然對有人分享父母的關心而來的吃醋、妒嫉。

而所有的「教戰手則」都是在提醒我和雅爸,要給老大足夠的注意力,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老大單獨相處,要讓老大知道我們一樣很愛她……。

換句話說,「妒嫉」這種負面的社會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呢?在以色列的教育哲學中,認為「當一個人覺得他的社會關係受到威脅時(不管事實是不是如此),妒嫉就會產生,是一種求生存的正常的反應。」

也就是說,社會中的弱者(小孩,學生,父權主義下的女性),當他們感受到他們依附的對象(父母,長者,老師,男性愛人)因為太過於關注於其他與他們相似的對象而忽視他們時,因為擔心被拋棄而失去生存能力,所以就會產生妒嫉的情緒,甚至以攻擊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因此,在面對小孩這樣的負面情緒時,做大人的(不管是父母或老師或阿公阿嬤)該做的是滿足小孩受到關注的需要,給他們安全感。

其實小孩只要知道父母/老師除了喜歡其他小孩,也一樣喜歡他們,妒嫉的情緒與行為就會大幅下降,也不會因此造成同學之間許多的人際糾紛;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家庭或一個班級小孩之間總是比較妒嫉,爭風吃醋。

在檢討小孩太不成熟,不受教之前,大人可能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行為也助長了小孩之間的不安全感。

所以回到朋友一開始跟我提到的她的小孩的例子,重點其實不是老師太常讚美她的小孩,而是看來老師沒有花足夠的心思與時間去對待其他小孩啊!

【更多報導】TT面膜執行長,把孩子暑假「填滿課程」!呂秋遠:贏在起跑點上,跑到一半卻中暑休克…

※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