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上班」不是最好的選項!獵頭:想轉職前,你應該先思考的3個方向

作者 ● 江湖人稱S姐/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準備轉職的人,有一點事值得被拿出來討論,針對上班日期。

心裡想好好休息一陣子,但是面試的公司給的上班日期就是這麼緊湊,最慢一個月,最快希望你把年假請一請趕快到職上班;或是抓年後上班。

這種時間點其實非常尷尬,心裡有一種似乎不答應,對方就會考慮別的人選的感覺,心裡癢癢的,不知道該怎麼談判才好。

如果一間公司不能等待你,代表你也不是什麼重要人物,或者說,你的可取代性真的好高。

如果公司願意等待你,代表你有某方面真的具備價值,那相對很多「事情」挺好談的。

這就是重點了,你有這樣的價值嗎?

有些人是一個工作銜接另一個機會,在還沒有喘息的空間就直接無縫接軌,似乎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個盡忠職守的工作者,但這在21世紀好像沒特別的用處,久了你自己心裡累得跟狗一樣,發現其實真的沒人特別感謝你的這種犧牲。

也有人會說,很多公司希望我年後上班,為了領年終我必須硬撐,或是有責任感的交接一段時間,所以選擇年後休息個幾天就上工。這是過去傳統的模式。

新的模式是什麼?是你在工作中能「做自己」,在符合社會規範下,在還沒正式上班前,真正的「休息」。

休息是放空個幾天讓自己重新出發;也可以是一趟屬於自己的長期旅遊;更可以是一段尋找自己的一段時間。或是去打工,當滑雪教練幾個月,上烘培課程,陪陪家人,體驗時間自由的感覺。

正式上班日期只是一個藉口,讓自己可以逃避那些不敢面對的真相。

「反正先賺錢再說,剛好也沒事」(事實上可以趁期間多找幾個朋友吃吃飯)

「新公司很需要我去救火,才不會進公司後被白眼」(其實是你多想了)

其實就算你無法立馬去新公司幫忙,轉個念和對方談短暫合約或是顧問制當成是副業也沒有不好。

不過,你有這樣的價值嗎?

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就是你的社會價值開始下降,那未來裁員可能也是先裁你。

充分的休息或充電過後,絕對會更感恩下個機會

但是休息不能超過半年,否則,這可能暗示你人格特質過度挑剔機會,或過度依賴他人,或是根本就是懶。

但有種人是直接轉型,原本打算下個工作之間休息個一陣子,因為各種人事物導致自己徹底轉型換產業。

近期因為自媒體蓬勃,周遭非常多朋友直接變成健身教練、生涯規劃師、網拍達人或Airbnb,有人回家裡幫忙後找到轉型的樂趣,這群人發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個人價值,而不是職涯目標了。

只要計算現金流,如果可以過活半年,就抓三個月的空窗期

空窗期絕對不是空等著工作的來臨,而是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檢視自己要的是什麼。

絕對要多跟非同溫層的人聊聊天,不認識就多參加活動,或是報名一些有興趣的進修學習。

一、空窗期也絕對要多看點書,不是光靠網路資訊或是社交得到什麼,聊天才不會空泛。

二、維持運動的習慣,活用體力,讓身體知道什麼是自律。

三、被動接收資訊倒不如主動創造,科技媒體把我們都變笨了,找些活用腦力的事情來做。

生涯規劃與職涯規劃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能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人生。

我們以為年輕就要趕快衝,畢業後就要趕快讓自己有一個新身分,忙著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可以支付生活,反而被所謂的薪資收入而有所侷限。

殊不知職涯規劃其實也不過就是那幾年。

人生有很多目標,有另一半/進修/理財/工資收入/興趣/人脈/夢想/健康/副業/家人/旅遊 仔細回想,工作只是其中一塊而已,這個比例放得多大,代表其他的比例就縮多小。

公平的是管你貧富差距,我們都是24小時的過每一天。

所以重點是給自己時間審視個人價值,規劃如何增加個人價值,做的太少的那些,就趁現在一次完成,別拖了,2018年給自己個機會吧。

【更多報導】感謝老天,我把房子賣掉了!10年後,居住正義降臨鬼島,有房的人更弱勢

※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