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天花板」引爆美國亞裔歧視爭議

作者:國際譯開罐

奧斯卡金像獎於本(3)月 16 日公布本屆提名名單,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亞裔演員成績亮眼,一甩過去「白人主導」形象。《別告訴她》(The Farewell)導演王子逸 (Lulu Wang)就推文表示:「去年,演藝學院邀請史上最多元的新成員 (註:演藝學院宣布要達成翻倍增加女性、有色人種會員數量)。這也是我第一年投票。我為今天這些歷史性的提名感到驕傲。」

《夢想之地》 (Minari)提名共 6 項大獎:導演鄭李爍成為第二位同時入圍最佳導演和劇本的亞裔影人。製片 Christina Oh 則成為首位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亞裔女性,至於女配角尹汝貞則是首位獎獲得奧斯卡演技獎項提名的韓國演員。男主角史蒂芬元則成為首位入圍影帝的韓裔演員;除此之外,執導《游牧人生》的趙婷入圍最佳導演,故事背景設定於印度的《白老虎》 (The White Tiger)也獲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隨後,美國影視媒體《Hollywood Reporter》以「奧斯卡:打敗多元提名者,亞裔演員粉碎竹子天花板」 (Oscars: Diverse Field Sees Asian Actors Shatter a Bamboo Ceiling) 為題,報導奧斯卡提名。然而,該文標題「竹子天花板」卻引發了爭議:

「竹子天花板」惹議:是歧視還是約定俗成?

當《Hollywood Reporter》於官方推特轉推此新聞後,大量亞裔美國記者與讀者都在留言區抗議此文記者 Rebecca Sun 使用了「竹子天花板」這個他們認為對亞裔十分冒犯的字眼。網友揶揄表示:「我懂了,因為我們是亞洲人,我們住在茅屋裡」、「為什麼不寫『亞裔演員用功夫打破竹子天花板』?」

憑藉小說《同情者》獲得普立茲獎的越裔美國作家阮越青(Viet Thanh Nguyen)也在推特表示,「竹子天花板絕對是東方主義的,它將過錯怪給竹子。為什麼不就叫它白人天花板,畢竟這就是在我們(亞裔)上方的東西?」此爭議引來美國媒體報導,包含《紐約郵報》和《Business Insider》。

但也有其他人站出來為刊文媒體緩頰,他們指出這個字眼早已存在,並非撰文者自己杜撰。體育記者 Sung Min Kim 表示:「竹子天花板其實是一個體面的形容,用來闡述許多亞裔美國人在職涯中面臨的窒礙,而這也是由一位亞裔作家提出的。」而美國亞裔記者協會更認為,讀者對於此詞的不熟悉,彰顯的是亞裔族群在媒體版面缺乏足夠關注與代表性。

面對爭議,記者 Rebecca Sun 回應,使用「竹子天花板」一詞,為刻意之舉,也是她自己下的標題,並非編輯所訂,更說她的白人編輯也質疑了她的用字,因此是她要負責。「我完全理解它可能被解讀為一個嘲諷的雙關,因為媒體中的亞裔論述總有噁心的傾向。」現在,除了文中新增關於「竹子天花板」的解釋外,新聞標題也已改為「奧斯卡:打敗多元提名者,亞裔演員終於突破」 (Oscars: Diverse Field Sees Asian Actors Finally Break Through )。她也表示:「人們關心這些文字,尤其是文眼被拿來指涉邊緣族群時,我十分珍惜。」

用詞由來:亞裔族群的職涯困境

到底什麼是「竹子天花板」呢?「竹子天花板」其實源自領導力策略專家 Jane Hyun 於 2005 年的著作《打破竹子天花板:給亞裔的職涯策略》。Hyun 出生於南韓,她從小就被叮嚀「低下頭,認真工作、讀書」(Put your head down and work hard),後來她畢業自康乃爾大學,並到知名銀行工作──這時她驚覺,自己用功勤奮並不足夠。她更發現她的同事很自然的行動,像是 networking、廣結盟友、捍衛自己的興趣,都是她不會卻又十分關鍵的能力。因此,她移植「玻璃天花板」成「竹子天花板」,形容亞裔美國人在企業界中,獲得高階職位所面對的困難。

儘管亞裔相比其他族群,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甚至是最高的薪水中位數,但卻很難被欽點為高階主管領導職;同時,亞裔作為「典範少數族群」──雖僅佔美國人口的 5.6%,卻在專業勞動力佔 12%──導致亞裔在領導階級中缺乏代表的事實常被忽略。

根據 2015 年公布的研究分析矽谷的 Google、LindedIn、Yahoo、HP 和 Intel 共 5 家公司:平均每 87 位白人男性、123 位白人女性就有一人擔任經理職(executives),然而每 201 位亞裔男性、285 位亞裔女性才有一人擔任經理職;另外,根據 2019 年的數據,列於《財富》500 大企業的董事會中,只有 3.7% 的成員是亞裔;而 2016 到 2019 年間,只有 6 到 8% 新任《財富》500 大企業的董事是亞裔,這更是與過去十年來相比的最高數字。

綜合外媒報導與研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亞裔總被認為是「不夠果敢、自信、強韌或是自信的領導人」。有一派說法指出,是亞洲傳統的保守、尊重權威的文化,引發了負面的刻板印象,讓亞裔被視為「working bees」。當現今的職場文化,試圖擺脫傳統階級體制、主管期待員工開放的溝通甚至提出反對意見時,這樣的人格特質就可能將限制亞裔的職涯發展,Jane Hyun 在書中就說:「當談及升職時,亞裔很快地就會被視為『不是領導人的料』。」

就連時任「亞裔領導教育」(LEAP)系統執行長 Linda Akutagawa 於 2014 年接受《NPR》採訪時也認為,「竹子天花板」並不全然是「種族歧視」的結果,更是長久以來對於領導人該有樣貌的期待。

另外,根據《富比士》的文章,這也與高階主管間「老男孩俱樂部」(old boy club)的文化有關──要能契合這些人的期待,必須上對的學校、對的大學、參加對的俱樂部。不過通常這樣的文化,不一定跟種族有關,有時候更與性別,甚至是「networking」息息相關,因為都攸關於「你認識誰,誰認識你?」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來自所有國家的亞裔面對的現況都相同。舉例來說,印度裔因為能流暢地書寫、使用英語,就有較多人處於高階職位。像是微軟與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的兩位印裔執行長薩蒂亞(Satya Nadella)與桑德爾(Sundar Pichai),都在全然使用英文的企業中,藉著科技的能力和對英文的絕佳掌握而嶄露頭角。然而,對其他來自英文非官方語言國家的東亞裔來說就沒那麼順利了,尤其有一說指出,他們被視為「奇特」的口音,影響了他們的自信以及權威感。

亞裔仇恨犯罪疫後暴增,激發新一波平權討論

從新冠肺炎疫情後,美國國內針對亞裔移民的仇恨犯罪暴漲。從年長亞裔族群在街上遭到無端攻擊,到震驚全美的亞特蘭大槍擊案,都在美國境內激起自 Black Lives Matter 後的另一波種族討論。

而在美國時間 3 月 20 日,境內大城市都有「Stop Asian Hate」(停止亞裔仇恨)遊行抗爭。其中,以《實習醫生》走紅,並藉《追殺伊娃》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影集女主角」的韓裔演員吳珊卓(Sandra Oh)在匹茲堡遊行現場的一番話,引起社群共鳴,在社群廣傳。她說,「對許多我們社群的成員來說,這甚至是第一次能夠說出我們的恐懼和氣憤」,並向群眾說:「我希望聽到你們說:『我身為亞裔我很自豪,我屬於這裡』。」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竹子天花板」:一個存在已久的用詞,為何突然在亞裔社群引爆歧視爭議?》,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永遠的外國人」:亞裔美國人的沈重宿命,還能翻轉嗎?
震驚北美華人社會,亞特蘭大連環槍殺事件:「黃色狂熱」下,駭人的仇恨犯罪

作者簡介:

國際譯開罐,換日線編輯團隊,每周編譯國際新聞、挖掘台灣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區域與題材。歡迎來信告訴我們,你想讀到什麼樣的故事。(換日線官方信箱:CommonWealthCrossing@gmail.com)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