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女神」急診室痛哭 路人阿嬤一句話點醒她

文/張益勤

得了癌症,你想如何度過你的每一天?這可能是心理測驗的題目,但是當它實際發生,是否有辦法像個心理測驗一樣處之泰然?

歐庭華自封為血癌女神,用搞笑樂觀的方式看待疾病,一改血癌患者的悲情形象。顏祿章攝

22歲的歐庭華,在理當享受青春少女的年齡,被醫生宣判得了癌症,從此展開不一樣的人生,但是比起大哭一場,她選擇用自嘲的方式自娛娛人。自稱為「血癌女神」,她成立臉書粉絲頁「這女孩有病」,宣示自己得了血癌,她說:「不要跟我說加油,說個笑話吧」。粉絲頁上有她治療的辛苦,但是更多的是,她與朋友在病房裡開演唱會、拍藝術照的日常,扭轉癌症病患的苦情形象。

自封血癌女神一夜變網紅

戴上簡單的漁夫帽,歐庭華簡單遮住因為化療落髮的光頭,只有在跟好朋友拍照時才脫下帽子。22歲的她,原本是個「看到廉價機票就買,拿起背包就走」愛走跳的背包客,instagram上全是她在世界留下的足跡。睡機場、搭便車等讓大人心驚膽戰的旅行方式,是她習以為常的生活。回想起生病前在沖繩兩個月的生活,她滔滔不絕地說自己如何用三腳貓的畫工「打工換宿、換三餐」,「咖啡店老闆想要畫地圖紀錄土地的故事,也好跟客人介紹當地歷史,問我會不會畫畫?我說『會!』但我其實不會」,她的大膽讓她行遍天下,而她的大笑似乎提醒別人她是個大學生,別用苦情癌症病人定位她。

問起病發經過,歐庭華擺了個不耐煩的表情,「大家每次來都要問一次,我講三百次了!」接著用一種散彈槍的速度,霹哩啪拉在一分鐘內講完。今年二月,她月經結束後大出血,看了中醫西醫都無效,最後抽血檢查才發現得了白血病。在急診室哭了三天,一個阿嬤對她說「現在癌症就跟感冒一樣常見」,把她拉回現實。之後該怎麼辦?不改她愛搞怪的個性,她找朋友商量開個粉絲專頁,紀錄自己生病的歷程,誕生「這女孩有病」粉絲頁,底下有6個小編,陣容可媲美企業團隊。現在有近兩萬名粉絲,朋友虧她也是個「網紅」。

病房就是伸展台

粉絲專頁的第一篇文,就是誠實地向世界宣告,她得了血癌。解釋了事發經過以及迅速入院過程,底下還放了一個連結是「探病預約」,管理來探病的人:一天最多3人、早上10點到晚上8點前、一定要戴口罩、絕對不要帶保健食品伴手禮。她的朋友也很夠力,真的上網預約時間,就連先前在沖繩認識的咖啡廳老闆也飛到台灣探病。而且這些朋友也在病房裡施展自己的「特異功能」,廚師朋友帶來蛋糕、攝影師朋友來幫她拍藝術照、吉他社的朋友到病房開演唱會……,她的病房像個遊樂園,粉絲頁也是朋友創業的宣傳平台。

愛交朋友的她,即使在醫院也有一群癌友,平時在line群組上互相自嘲、打氣。裡面的「長老」小白與她感情最好,小白年紀比她小,罹患骨癌後做過16次化療,腿上有條100公分的大傷口是歷經12小時手術的痕跡。兩個人一起在化療前去吃鐵板燒,化療後再一起吐光光。群組上的大家也愛拿自己的病情開玩笑,像是有人說「今天打針的痛,真的痛到我右手斷掉」,就會有人回應「我右手已斷」,同為大學生又在同一家醫院治療,「喇賽、練肖話」成為一種紓壓。

癌症是人生暫時的休止符

血癌讓歐庭華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病房裡也還是有怨天尤人,嚷嚷著不如去死的患者。就像她曾有一位病友,自己癌症第三期在做化療,母親也在同一時間做了心繞道手術,母女二人同時在醫院卻見不了面,也無法互相照顧。粉絲頁也不時會收到一些癌友的心情分享,或是癌友家人的私訊打氣,「一大串的留言,可是我不大知道怎麼回應」,癌友需要的陪伴與傾訴,歐庭華聽到了卻給不起,她不想要別人的同情,只想要快一點調整好心情,積極治療,繼續她的精彩人生。

做一個另類的病人,歐庭華有她面對疾病的方式,但是麻醉、打針、化療的痛,偶爾還是會壓垮她,歐庭華也還是會哭。她在粉絲頁很誠實地說:「第二次裝人工血管,直到離開手術台,我的眼淚都沒停止過。痛爆了,局部麻醉根本沒屁用,從頭哭到尾,整個手術室的人都安慰我幫我擦眼淚」。突然問起死亡,歐庭華卻回答得從容,「我人生其實過滿爽的,任何時刻死掉我都沒有遺憾」,接著便拿自己的光頭開玩笑,「你不覺得我的頭型很漂亮嗎?真是太晚剃光頭了」。一談到有點嚴肅的話題,歐庭華很快地轉換話題。

用樂觀撐起苦難,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人。母親為她辭掉工作,專心帶她看診、住院、治療,沒說出口的辛苦,歐庭華都看在眼裡。回到嘉義老家面對阿嬤,阿嬤問:「哪誒光頭?」母親隱藏病情,串通說是歐庭華自己愛作怪,「沒代誌啦」歐庭華在粉絲頁寫下心願,「等頭髮長出來就能健康去看阿嬤了」。

癌症對歐庭華最大的痛苦是「關在醫院裡,別說出國,是連出門都不行」,打亂了要去美國打工換宿、要去日本學做菜的計畫,愛跑跳的人生得稍微暫停一下。所以她把握每次化療間短暫的自由,發起「無業召集令」找朋友一起往大自然跑,「說不定以後可以發展帶癌友旅行的事業」。總有各種奇怪點子的她,腦袋裡已開始了另一段精彩。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