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罩率」提升!COVID-19疫情提早達高峰 估流行期將提早結束

重症死亡創單周新高 30多歲男併發腦炎亡

衛福部疾管署今天(10日)表示,端午節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仍持續上升,但未見大量就診潮,上周門急診就診共7萬182人次,增幅已明顯趨緩,研判疫情已提早到達高峰、預估流行期將提早結束。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民眾在端午節前後明顯增加戴口罩,捷運上半數民眾都有配戴口罩,「見罩率」明顯提升,是讓疫情趨緩的最重要原因。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左)10日表示,上周COVID-19門急診就診共7萬182人次,但增幅已明顯趨緩,研判疫情已提早到達高峰,預估流行期將提早結束,而「見罩率」明顯提升是讓疫情趨緩的最重要原因。(中央社)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左)10日表示,上周COVID-19門急診就診共7萬182人次,但增幅已明顯趨緩,研判疫情已提早到達高峰,預估流行期將提早結束,而「見罩率」明顯提升是讓疫情趨緩的最重要原因。(中央社)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今天在例行疫報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升,6月1日至7日門急診就診共計7萬182人次,較前一周上升9.3%,增幅較先前一周大幅減緩,且急診就診人次已下降。不過,6月3日至9日新增166例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25例本土病例死亡,均為今年單周新高。

死亡個案中包含今年最年輕死亡個案,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為北部30多歲男性,沒有潛在疾病,從沒接種任何COVID-19疫苗。5月下旬出現喉嚨痛、全身痠痛等症狀,在家使用快篩檢驗發現COVID-19陽性,就醫後醫師懷疑其有心肌炎狀況,收治加護病房,但個案因個人因素選擇出院返家休養。

林詠青指出,個案因症狀未改善,3天後再次急診,且已出現精神狀況有改變,診斷為COVID-19感染併發腦炎,使用呼吸器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後來又併發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給予抗病毒藥物和單株抗體治療後病況持續惡化;住院約10天後,於6月上旬死亡,死因為COVID-19併發腦膜腦炎重症。

衛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圖)10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升,6月1日至7日門急診就診共計7萬182人次,較前一周上升9.3%,增幅較先前一周大幅減緩,且急診就診人次已下降。(中央社)
衛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圖)10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升,6月1日至7日門急診就診共計7萬182人次,較前一周上升9.3%,增幅較先前一周大幅減緩,且急診就診人次已下降。(中央社)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民眾在端午節前後明顯增加戴口罩,捷運上半數民眾都有配戴口罩,「見罩率」明顯提升,是讓疫情趨緩的最重要原因。加上端午後遇到學校期末考與畢業周,推測因畢業、溫書假等使校園、社團活動減少,因此10至19歲族群就診也開始下降。

疫情也可能提早脫離流行,羅一鈞表示,因疫情高峰較預估的6月底、7月初提早到達,脫離流行的時間,預估可能從8月9日提早1至2周。

羅一鈞說明,此波高峰7萬人次僅為去年夏季COVID-19疫情高峰13.2萬次的一半左右,對急診等醫療量能的影響明顯減輕。不過以過去經驗顯示,若夏季疫情較低,秋冬就可能疫情再起。

疫苗部分,疾管署說明,國內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30萬人次,6月2日至8日接種約7.2萬人,再創今年新高,疫苗打氣仍持續,疾管署將持續每周配送疫苗因應民眾接種需求。目前全國JN.1疫苗接種率9.3%,65歲以上接種率分別為第一劑19.3%、第二劑1.6%,提醒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盡早接種。

快篩部分,羅一鈞表示,因應此波疫情規模可能下修,已經與業者開會討論調節生產量能;不過目前市面上應該供應很充足、且有效期限約有2年,民眾如果有需要,可以自行購買。

疾管署提醒,國內COVID-19重症和死亡病例數仍增加,50歲以上住院人次亦仍呈上升趨勢,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如出現重症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等,務必立刻就醫。

責任主編:于維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