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雙熊」連袂台中,專家帶路搶先看!── 2017挺挺動物聯合展「白熊計劃 x WILD-LIFE」

作者:洪佳如(動物當代思潮、【人。動物。時代誌】社群專頁主編)


「當你看進動物的雙眼,你會看見牠的靈魂。」本次聯展創作者之一,法籍攝影師Jimmy Beunardeau這麼說。
是網路的無遠弗屆與熱愛動物的力量,讓遠在法國的Jimmy自願追隨「台灣黑熊」的腳蹤。他透過書信向黑熊保育專家黃美秀老師表明,「我想運用擅長的攝影,來幫助在台灣的野生動物。」 2016年秋天,他果真成行。Jimmy遠渡重洋來到台灣,跟著黃老師與屏科大野保所的研究生們一起走訪台灣,甚至深入國人都不曾涉足的野地。最後,Jimmy走入了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在那裡,他看見野生動物一雙雙受傷的眼眸,並按下快門,拍下一張張牠們眼底寂靜的哀愁。
同樣有著為動物真實記錄的初衷,但追尋的方向、腳步,卻與Jimmy截然相反的,還有羅晟文。三年前他以北極熊為主題,從台灣出發、望向歐洲,親身造訪歐亞各地共20多個動物園,記錄動物在人為造景內各種不自然行為,完成「白熊計畫」。
來自東西方不同背景的當代攝影專家Jimmy Beunardeau與羅晟文,各自選擇了他們心目中的黑熊與白熊,透過作品,兩人不約而同對生命提出了相同的叩問──「人與動物的關係是什麼?」他們希望藉由真實影像,傳達動物當前的困境;並帶領群眾,與動物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凝視Jimmy的靈魂之窗
凝視Jimmy的靈魂之窗
他感覺握住他的那隻手在告訴他:「我好想突破這生鏽的圍籠,逃跑。」
他感覺握住他的那隻手在告訴他:「我好想突破這生鏽的圍籠,逃跑。」
馬來熊是世上最小的熊。「你為什麼會跟我一樣遠渡重洋來到台灣?」
馬來熊是世上最小的熊。「你為什麼會跟我一樣遠渡重洋來到台灣?」
「在台灣,猴子不是瀕危物種,而是生命不受尊重的動物。」Jimmy說
「在台灣,猴子不是瀕危物種,而是生命不受尊重的動物。」Jimmy說

Jimmy:我只能閉上雙眼,才按得下快門
為配合「白熊計劃 x WILD-LIFE」攝影展自7月1日起兩個月的展期,策展單位挺挺網絡社會企業,事前於6月24、25兩天,邀請多位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針對本次展品與群眾做深度的導覽分析;並透過同步連線與影片預錄的方式,由兩位攝影家親自為作品進行解說。


Jimmy在預錄的影片中表示,回想他在屏東收容中心時,有許多時間,他什麼也不做,僅僅只是待在動物身邊,任憑時間流逝。對他而言,拍攝動物最困難的地方是,野生動物的雙眼「太有靈性」,因此他只能閉上雙眼、凝聚全身感官,才能去感受動物其餘的五官表情,拍攝出貼近牠們生命源頭的照片。

而晟文那方面,在荷蘭當地凌晨四點鐘,他克服了時差準時與我們連線。他表示,拍攝過程中,常發現動物園的參觀民眾,不用提示就會自己對北極熊的展示區發出疑問:「為什麼牠會在這裡?牠不會太熱嗎?」
他說,這是人類參觀其他動物展示時,鮮有的反應。人造棲地的不自然,正好在北極熊這種極地動物身上,凸顯出動物的適應不良與人工圈養的古怪。他還說:「除了適應不良,動物園飼養北極熊這樣的明星動物與異地動物,也常會面臨資源分配問題,排擠到其他動物的生存面積與經費。」

最後,晟文提出最新計畫,他將赴極地拍攝,完成一本互動式童書,希望藉由翻頁的透片,來呈現北極熊從極地到人為圈養的狀態。

哈爾濱極地館的北極熊因為無法轉身,只能不斷前進後退,由於動作太機械化了,導致觀眾以為是機器假熊。

楊景川:唯有夢裡,身心受創的「牠」才能回家

《大白熊進行曲》。左上德國、右上荷蘭、左下與右下捷克。不只是中國大陸,歐洲也常見刻板行為,民眾看到北極熊這些動作,會以為牠在表演,然後很快走過看過不會停留。殊不知道動物日復一日的動作,是適應不良的表徵。

楊景川:唯有夢裡,身心受創的「牠」才能回家 兩位東西方當代攝影專家,他們鏡頭凝視下的動物真實處境是什麼?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志工隊長楊景川與獸醫師綦孟柔,各自分享了多年來在第一線上,所親眼目睹收容動物身上的殘缺與內心的撕裂。 由於台灣70年代經濟起飛,許多有錢人開始興起非法飼養野生動物的惡習,造成國內外野生動物與生態的悲歌。

以紅毛猩猩為例,為了捕捉一隻幼猿,過程中得犧牲牠的8隻親族做為代價;加上不當飼養、誤入陷阱等因素,大部分的收容動物身體上多有殘缺。但牠們的心靈受創更深,即便籠子外遍植了棕櫚樹,也不是熱帶雨林的家鄉。

因此楊隊長特別呼籲,請正視野生動植物都有野地生存的權利與生態上的必要性,希望大家能夠藉由這次的展出,看見、聽見牠們「無聲的聲音」。

紅毛猩猩原本生活在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但現在隔在牠與棕櫚樹中間的,是籠子。
紅毛猩猩原本生活在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但現在隔在牠與棕櫚樹中間的,是籠子。

黃美秀:如果黑熊消失了,你會怎麼樣?

黃美秀教授以多年來野地踏查的經驗,分享明星物種的美麗與哀愁。她單刀直入向群眾提問:「為什麼擁有全世界最多保育資源的貓熊,還會瀕臨絕種?」「台灣黑熊如果消失了,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她說,由於社會充斥大量刻板、片面的資訊,導致雖大眾的標準答案都明知「動物保護」的重要性,但卻對動物的真實處境一問三不知。 「棲地破碎化」幾乎是各種野生動物所面臨最嚴重的困境。以貓熊為例,中國大陸共有67個保護區,但棲地的破碎致使竹子開花時貓熊覓食困難又無路可逃,而人工復育的貓熊除了野化訓練卻缺乏貓熊的社會化經驗,以至現今依然無法脫離瀕危的局面。

而身為本地野生生態頂層、僅餘200-600隻的台灣黑熊,對生活在人類社會的民眾來說,也很難對牠的瀕臨滅絕有感。她說,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生存環環相扣、息息相關,例如有些植物的種子,必須靠黑熊才能做長距離的播遷,牠是森林中相當重要的園丁,能增加各種族群演替的機會。「保護好台灣黑熊,就是保護萬物、生態,以及我們自己;學習與動物共生、共好,才是地球與人類未來的集體出路。」

西安曲江極地海洋世界,人工造景居然像沙漠中的黃土高原,導覽廣播說這種造景可以「滿足民眾對極地的期待」(羅晟文)
西安曲江極地海洋世界,人工造景居然像沙漠中的黃土高原,導覽廣播說這種造景可以「滿足民眾對極地的期待」(羅晟文)

公民有話說:動物園存在的必要性?

理解了動物的處境之後,還需相關公共政策的推行。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吳宗憲副教授表示,公共政策需要倫理學者、科學家與遊說者等各方面的專家彼此商議,才能制定出符合需求與改善現狀的好政策;他並引領在場群眾一同思考,身為公民的你我可以如何協力,來敦促政府政策的訂立與執行。 另方面,台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的黃文伯副教授,也拋出了提問,與現場群眾共同討論:「我們是否太慣於人類本位,來思量動物處境?」「我們能否以動物為主體來反思,如何順應動物天性、採取真正友善動物的手段?」

由於本次展品引發的共鳴,以致動物園的存廢問題,成為群眾討論的焦點之一。有民眾好奇,「當動物園『教育價值』令人存疑,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對此,黃文伯認為:「動物園因時代的演進,成了迎合觀眾的動物展演場所。如今當代動物園多半會重申教育與保育的使命,但一般民眾如能改變獵奇的態度,接受動物園轉型,才是促使動物園達成它正面教育的關鍵。」 現場群眾也踴躍表達看法,例如隨著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進步,科技體驗也許有望取代實體動物的圈養。在這次討論中,動物的未來似乎在群眾心中出現了一線曙光。

策展人語:喜歡動物,可以做什麼?

活動尾聲,擔任策展人的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劉偉蘋表示:「在動物保護這條看似永無止盡的路上,常聽到關心者著急:『我到底能為動物做什麼?』這真是個大哉問,但其實這也正是我們舉辦活動的目的。」

她說,大家可以回歸內心去自問「喜歡動物」最開始的那份初衷,然後從中找到施力點,為無法說話的動物發聲,實現「喜歡的意義」。就像本次特展作者Jimmy與晟文;就像邁入第三屆的「挺挺動物生活節」。 「每個人都可以從立足點、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回應這個提問。像我與夥伴一路走來,從不知路在哪裡,到現在走出一片風景,都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同行,一起去找出『能為動物做些什麼』,那份值得實踐的答案。相信你也可以。」目前相關系列講座已開放報名,歡迎有興趣的群眾參加。

「動物當代思潮」,跨域討論各項動物保護議題,並與國外經驗相互檢證反省,期使台灣「動物保護學」能持續成熟茁壯。

【活動資訊】

展期:106.07.01-106.08.27(周一休館)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藝文走廊 (台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
展者:羅晟文、Jimmy Beunardeau、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策展: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開放報名:系列講座、影展、論壇報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