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台北遊子回美濃老家經營三合院民宿:老屋×黑膠老唱片成外國旅客最愛文化

文/楊竣傑

「菸葉、紙傘、粄條」,高雄美濃的傳統產物依舊,只是許多年輕人早已出走,遠離這座客家小鎮。北上打拚的美濃孩子鍾士為,直到2013年接下祖父的三合院,靠著「老屋+黑膠唱片」的組合,將三合院翻修成為帶著文化聲響的民宿。這個當年「出走」的孩子,用文化吸引外國旅客「走入」,在世界地圖上,點亮屬於返鄉遊子的一盞燈。

圖片來源:陳應欽
圖片來源:陳應欽

「香蕉與黑膠三合院」民宿主人鍾士為輕輕地抽出黑膠唱片,細心地將它擺上黑膠唱盤,如同進行一項神聖的儀式般,再放上唱針,頓時響起黑膠唱片獨有的「吱吱聲」,音響中則傳來奧莉薇亞.紐頓-強(Olivia Newton-John )唱著“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的歌聲。

座落在稻田及美濃月光山下的三合院,是讓他的想像成真的關鍵。

走進鍾士為的祖父鍾銀真於1943 年興建、迄今75 年歷史的老屋,屋內除了擺有日據時期留下的家具,水牛犁田時架在頸上的木具「牛軛」與製作紅龜時需要的模具,都成為牆上的裝飾品。

挑高的屋頂,是特地找了懂得客家古法修繕的老師傅細心重整,重現祖父建造起家厝的型態:「一片屋頂就要花1020萬,」他環顧屋內一磚一瓦,緩緩地說:「其實,我有一股保留老屋的責任感。」

1985年,祖父在三合院附近蓋新的洋房,家族搬離老屋,只有過年家族祭祖時才回到這裡。充滿回憶及客家文化的屋子,因為少了「人」,逐漸失去活力,就像電影放映突然停格,老屋的風華也逐漸殘破。

離鄉到都市成為沒選擇的「必然」

「在長輩的觀念中,都認為鄉下沒發展,一定要出去!」鍾士為說。離開美濃、北上求學、找工作,當年在三合院中跑進跑出的鍾士為,跟大多數當地子弟一樣,為了「前途」遠離家鄉。2008年起,他擔任《天下》雜誌攝影記者,參與各種國際採訪,「飛出國」的時間比在美濃老家的時間還長。

鍾士為坦言,當媒體大環境愈形艱困,即使熱愛工作,他卻感到愈來愈疲憊。他曾因連續6週工作都沒有休假,在夜深人靜時反思:「我不想就這樣一輩子。年輕時努力進入大集團,但若沒了這個頭銜,會什麼都沒有嗎?」

恰巧,2013年,祖父將三合院過戶給他,他看著殘破無生氣的老屋,身為長孫,鍾士為頓時深刻感受到自己背負的責任感,這讓他動了返鄉整修老屋的念頭。

2013年起,他將老屋改成雅房,並將菸樓翻新,當年「挖寶」的空間自然而然成為黑膠唱片室,變身為4千多張黑膠及CD的新家。這項難以複製的特色,成為最佳賣點。

三合院令國際遊客驚豔,愈在地愈國際

鍾士為在 Airbnb刊登民宿簡介與三合院的照片。未料第一週就接到一組法國籍中國人兄弟的生意,而且一住就是5天。為了讓顧客賓至如歸,鍾士為倍感壓力:「我那時真的太緊張了,還胃抽筋送急診,」嘴角露出淺淺的酒窩,他靦靦地說。

問鍾士為,民宿開業後,反對多年的爺爺是否改觀?鍾士忍不住又笑了:「因為一間房收費3000元,等同一個月租金,而且後來很多外國人入住,老人家覺得很新奇,現在反而怕我沒客人。」

第一組國際旅客入住後,美濃小鎮彷彿點亮了世界地圖的那盞燈,隨之迎來美國、荷蘭、法國、埃及、日本,甚至遠從挪威的科學家遊客。他們特地飛到蕞爾小島上僅有4萬人口的鄉村,就是為了感受三合院的傳統魅力,連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與文化處處長博凱(Nicolas Bauquet)都曾帶著家人入住。

鍾士為說,曾外國旅客看到三合院照片後,傳Fb訊息表示:「我告訴自己,無論如何,我都要造訪。」鍾士為深受感動的當下,也體會到:「當我們拚命想走出去時,沒想到這麼多外國人希望走進來。」

這條路,過去他走得無悔,未來他會繼續走得充滿戰鬥力。

更多Cheers雜誌報導

台北買間房子花一千萬還得貸款20年:大學講師北上工作18年決定返鄉種花生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快樂工作人網站》
本文由《Cheers快樂工作人》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