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6】 獸醫版的「全能改造王」?談台中動物之家的空間改善

台中市動保處獸醫師洪惠雅主講、動物當代思潮整理

前言:現今全球動物收容所不斷爆滿,流浪動物問題儼然成為世界性問題,因此ISAR(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nimal Rights; 國際動物權組織)自1992年起,將每年八月第三個星期六訂為「國際流浪動物日」(International Homeless Animals Day)。

目前有超過50個國家參與這個節日,包含各國政府、動保組織、獸醫師及動物收容所,共同協力救援數百萬動物的生命。

「減少無家可歸的動物、減少痛苦、減少殺戮」。在這個有意義的日子,本系列將對比台灣與數個國家的流浪動物現況與政策施行結果,期作為解決台灣流浪動物問題的借鏡與反思。

7月23日當天下午,台中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組」的獸醫師洪惠雅,參加了挺挺動物生活節舉辦的系列講座,以「收容所的日常」為題,與現場民眾分享台中市動物之家的改變。

洪惠雅表示,在還沒擔任動保公務員之前,其實她對收容所的印象跟多數民眾並無兩樣。很多沒去過這類場所的人所有可能的想像,例如:「收容所一定老老舊舊的,收容的動物很髒很臭又很吵,然後狗超級多,公務人員看起來都很討厭,對人很冷漠,對動物也漠不關心。」

洪惠雅說,其實過去她的想法也相差無幾:「不瞞大家說,數年前我第一次踏進這裡時也在想,我為什麼要到這樣的地方工作?感覺不是有點恐怖嗎?」

圖左是台中動物之家的平面圖。看到右邊這個大門,就知道位於台中市南屯區的動物之家到了。
圖左是台中動物之家的平面圖。看到右邊這個大門,就知道位於台中市南屯區的動物之家到了。

很想為動物多做點什麼:獸醫版的全能改造王!

若以台灣各地收容所的硬體設備來講,台中市動物之家其實並不差,不過從照片得以發現,六年前的建設,在洪惠雅的心中還是有許多值得改善的地方。

如圖所示,她說,例如參訪通道上方的黑色紗網,事實上已經很殘破;而圖右的展示犬舍,這是陽光最充足的時刻所拍攝,平時這一區能接收日照的時間其實很短,經常都是很陰暗的。

還有整個偌大的貓屋,除了放置幾個貓砂盆與飼料盆,就只有一個聊備一格的小小跳台,被洪惠雅形容為「窮極無聊,讓人不知道裡面在幹嘛。」

除此之外,雖然台中市動物之家擁有當時全台收容所唯一的一座「狗狗運動場」,環境整理得也十分整齊清潔,但明眼人就可察覺,「這樣的運動場看起來空蕩蕩、光禿禿的,場邊還匪夷所思地放了兩張公園椅,有人會沒事跑來坐在那裡嗎?」

這樣的環境,就是幾年前洪惠雅加入台中動物之家,初來乍到的光景。那時的洪惠雅,總覺得自己很想為動物多做點什麼,例如改善空間,讓動物可以過得更好,進到收容所的動物,也應該受到更好的照料,只是她還沒想到更具體的做法。

「後來發現,我的同事們也都跟我有著同樣的想法。既然大家都很有心,也很想努力看看,於是我們就自動自發,為動物之家做了一些改造。」

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很不一樣!

她說:「雖然可獲的資源有限,我們人又很少,經費也貧乏得可憐,可是坦白說要不要去改變,其實就在人的一念之間。」

事實證明,經過洪惠雅及其同仁的合力修建,去年剛完工的台中動物之家,果然有了嶄新的風貌。

像是將原本因過於狹長、顯得有點陰森古怪的參訪通道拓寬,以及將破舊的黑網換成既堅固又透光的材質,如此之後(如下圖右),不但整體動線的感覺變好,下雨天也不怕了,參訪的氛圍更加友善。

翻新之外,動物之家成員還改變思維,故意把狗舍的門加高。洪惠雅說:「也許有人會覺得,如此一來不就看不到狗了嗎?這樣會有助於領養嗎?以及,本來不就應該讓狗與民眾多多互動嗎?」

但站在為狗著想的立場,他們認為,倘若每個民眾來到動物之家參觀,就冒然跑到狗籠面前探頭探腦、評頭論足,事實上會讓動物受到太多干擾,造成壓力。「這是我們取捨之下、幾番掙扎後才做的決定。」她說。

還有那處原本非常陰暗的展示犬舍(下圖左),洪惠雅說:「原本裡面到底有沒有狗常常都看不出來,還要拿手電筒照。煥然一新之後變這樣(下圖右),希望狗狗可以因此更自在。」

這一區犬舍的設計構想,是藉由空間的外拓,給予狗狗吹風和曬太陽的機會,且如果想與人互動,狗狗就可以跑到前面來,若颳風下雨或不想見人,也可以到後面休息,如此一來,動物行為就不會感到緊迫,縮到邊邊角角去。

「貓屋的改造,我一定要大大地稱讚我的同事!雖然我們學的是獸醫,但從鋪地板、刷油漆、貼壁紙,通通都是他自己一手包辦。」

特別的是兩所貓屋中央還設計小樓梯,可以讓貓爬上「空中走廊」,到另一間貓屋去串門子。而空中走廊的下方,則是參訪通道。

六年前原本的貓屋如下圖左,右邊兩張照片則是現在的改變。這項設計是同仁到英國參訪收容所後,更深刻的確定該為動物的環境做些改變,便從網路搜尋到舊金山收容所為動物「擬家化」的設計概念,因此也希望為貓咪打造一個類似居家的環境,取代冷冰冰的貓籠,不但讓天性較狗來得敏感的貓咪,可以提早「社會化」、適應家庭生活,在收容期間也能過得更舒服。這項改造目前已明顯增加民眾的認養率。

前述提到空蕩蕩的狗狗運動場上,如今也增加了獸醫自己蓋的一座小涼亭、小狗屋,加上兩支大涼傘,以及新闢的小運動場,讓狗狗隨時得以放風散步,不會一直關在籠子裡;天氣熱也可以到小涼亭休息。

圖左:新增的小運動場;圖右:獸醫師也會蓋狗狗用小涼亭。
圖左:新增的小運動場;圖右:獸醫師也會蓋狗狗用小涼亭。

翻轉,顛覆,收容所不只是收容所

「上述都是目前南屯區動物之家的現況。我們還有一個后里園區,正在原地改建中,整座建築已經全部打掉了。」下圖即為后里園區的模型。

「有人可能會覺得,動保經費已經夠少了,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錢去蓋一間收容所?其實這是很多評審過程中,委員都會提出的質疑。還有很多人也覺得,蓋收容所不就是要收容動物嗎?浪費那麼多空間蓋宣導教室、展示廳,是要做什麼?」

事實上國家政策的最終目標,即是希望流浪貓狗的問題能越來越少,因此必須顛覆既往的收容所概念,除了成為友善空間吸引民眾前來之外,還要達到群眾教育的目的。

「社會大眾真的了解收容問題嗎?知道目前國內流浪動物的狀況嗎?還是單純只是想擁有一隻動物就跑來了呢?」她說。因此園區的設計概念,就是希望民眾進了大門後,能先在前端接收教育資訊,等到對動物之家與流浪動物有了初步了解之後,才會被引領到後面的貓屋、狗舍參訪。

收容所不是監獄,目的不是為了要關貓關狗,更重要是成為民眾與動物之間生命教育的橋樑。「很多民眾領了貓狗回去,發現有問題就想立刻『退貨』,這其實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倘若能在認養之前,給予民眾多一點動物知識與冷靜考慮的時間,相信這樣的問題就會減少許多。」

對於這樣的狀況,洪惠雅分享了一個故事。

「兩天前,發生了一件讓我心情很低落的事。有一位民眾來動物之家想認養一隻狗狗,那時狗狗還沒結紮,但這位民眾相當堅持,他說『不然狗狗在收容所裡會死掉!』於是我們只好讓他領回。」

「沒想到兩天之後他打電話來,說:『我想摸狗的尾巴,牠轉過來想咬我!』我頓時腦袋三條線,你跟狗還不熟,沒事摸牠的尾巴幹嘛呢?」

「我們開始跟他溝通動物行為,但他說『我很有愛心來領養耶!所以你們要負責任』。這樣的問題很常見,有時很為難,一來怕狗在那邊過得不好,二來擔心民眾太輕易取得,因此也輕易可以放棄或丟棄。」

類似的事在全台各地收容所層出不窮,因此更顯得民眾教育真的很重要。不僅如此,收容所也有貓狗社會化訓練的服務,在在都是為了撮合人與動物成為和諧與長久的一家人而努力。

團隊最重要:向一同奮戰的夥伴致敬

洪惠雅說:「獸醫師在動保的這條路上,包括桃收、嘉收,我們失去了幾位好夥伴,這條路真的走得很辛苦,但想到『人怎麼做、動物就怎麼好』,在龐大的工作量之下,大家還是想把心思花在動物身上。」

她提到動物之家的同仁,修水電、做木工、刷油漆,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精通之外,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工作量。「我曾經列了林林總總我們要做的工作,整年度就有三十幾個標案、二十幾個計畫,還有好幾個工程要辦,光一個工程就有五十幾份公文要寫,但我常看到我的同事焦頭爛額之餘,還有心思盯著桌上的公文發呆,諸如思考『等等狗狗要為牠怎麼安排?』之類的事情。」

台灣今年初開始推行零撲殺政策,收容所的動物極可能將越來越多,洪惠雅認為,不管民眾是認養或購買,真心覺得「只要不棄養」就已經是為社會幫了大忙、解決很大的問題了。

當一名收容所獸醫不簡單,十八般武藝要樣樣精通。
當一名收容所獸醫不簡單,十八般武藝要樣樣精通。
台中市動保處舉辦的活動。為了讓民眾透過遊戲把動保觀念記在腦海裡,從活動設計、道具、服裝,獸醫師們通通自己來。
台中市動保處舉辦的活動。為了讓民眾透過遊戲把動保觀念記在腦海裡,從活動設計、道具、服裝,獸醫師們通通自己來。
一路看下來,收容所好像很悲情,但一定要正向陽光、苦中作樂,才有能量幫助動物。
一路看下來,收容所好像很悲情,但一定要正向陽光、苦中作樂,才有能量幫助動物。

「團隊尤其重要,過去我們從未招募過志工,現在也開始計畫招募。因為我們想做的事很多,例如帶狗狗放風,我們就無法每天都有足夠的人力,其實遛狗就是很好的動物社會化訓練。」

「很愛聊天的也可以當導覽志工,讓民眾更認識動物之家;只要會拿手機拍照,就可以幫動物拍拍照、寫點小故事。每一件都是幫助動物,也都是我們所需要的人力。」她說。

每個人就是一份力量,千萬不要小看自己。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大家能踴躍參與志工行列,或協助訊息分享。

延伸閱讀: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1】流浪動物何去何從?─零撲殺後的漫漫長路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2】失控的寵物繁殖─港台共同的最大隱憂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3】有效寵物管理,德國怎麼做?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4】借鏡保加利亞動保法,兼談台灣流浪動物問題的政策解方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5】「家離收容所這麼近」:為何瑞士蓋收容所,居民沒有反對聲音?

「動物當代思潮」,跨域討論各項動物保護議題,並與國外經驗相互檢證反省,期使台灣「動物保護學」能持續成熟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