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垃圾時間上陣 未必是垃圾球員

垃圾時間上陣 未必是垃圾球員。(Photo by Stephanie Meek - CameraSport via Getty Images)
垃圾時間上陣 未必是垃圾球員。(Photo by Stephanie Meek - CameraSport via Getty Images)

文:金竟仔

截至英超冬歇前最後一個周末,英格蘭四級別職業聯賽出現6288次換人,其中475次發生在第89分鐘或以後(為方便讀者閱讀,借用籃球術語,下文統稱為「垃圾時間」),佔7.56%,奇怪的是,英超比例特別高,達到8.4%。有人認為球員在比賽末段的「垃圾時間」上陣,不用花氣力,卻有薪水拿,何樂而不為?但在職業球員角度,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所有球員都會覺得這是最大侮辱。」前切爾西青年軍Sam Parkin職業生涯發展平平,十四年效力過十四隊,2014年退役,各項賽事替補披甲106次,他說:「只比賽幾分鐘,根本改變不了甚麼,連皮球都未必碰到,如球隊作客落後0:4,觀眾可能已在生事,或者已經陸離散去,誰想在這時候進場。」

對職業球員來說,「侮辱」莫過於告訴你,這場又沒有貢獻,而就算你上場後沒有流過汗,終場後通常都會回更衣室洗澡。當然,有時候在末段派出體力充裕的球員,目的是牽引對手防線,避免敵人肆無忌憚地壓前反撲,甚至有機會為球隊擴大領先優勢。

「在總教練角度,每次換人都有其作用,或許是保住比分,或許是改變比分。」前阿森納隊長Patrick Vieira,今日是水晶宮主帥,坦言理解球員不想在最後幾分鐘披甲的心情,「我在國際米蘭都試過末段進場。」他說。2011年足總盃決賽補時兩分鐘,曼城以1:0領先斯托克城,該法國外援在在溫布利完成職業最後60秒的比賽,這是即將向告的別球星致敬的一種方法。

除了致敬之外,「垃圾時間」上陣也可以為球員重拾信心。2009年,熱刺以4:0大勝班來,完場前換上Gareth Bale,結束了威爾斯人當時前二十五場聯賽披甲不勝的「宿命」,總算終止「不利數據」。畢竟人言可畏,為免球員承受不必要的壓力,這也是不錯的選項。

相反,在比賽剩下最後幾分鐘時進場而又能為球隊帶來改變的例子鳳毛麟角,狼隊年輕前鋒Fábio Silva本賽季有四場在最後1分鐘上陣,有九場在最後80分鐘披甲,對布倫特福德正選前,單場最長出場時間僅為16分鐘。他本賽季前十一場都沒有進賬,看來很不濟,但其實總出場時間只有53分鐘而已。

實際而言,末段換人是想打亂對手的節奏和氣勢,更重要是拖延時間,即使每次換人需要補時30秒,但整個過程往往超過30秒。「總教練叫你上場,或者是想你調整球隊的陣式和隊型,比方說,我擔任左後衛,讓原來的左後衛上提到中場,這清晰的訊息是最好由進場球員帶給隊友。」Danny Higginbotham說。

在頂級聯賽,球星的合約會有很多附送條款,當中包括獎金細節,但通常最少要上陣15分鐘,才能拿到出場獎金。至於上陣場數達到一定水平後,啟動續約、加薪或買斷條款的話,「垃圾時間」披甲也會計算在內。「當你覺得自己能夠在場上發揮作用,但教練不信任你,你會感到非常痛苦,反問自己是否在浪費生命。」Sam Parkin說。人生苦短,試問,誰想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