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觀點】挑建商 也要學會看「營造」

Yahoo房市觀察員/ 鄭ASH(資深房產媒體人)

最近跑了幾場記者會,除了開賣、動土、搞藝術展跟快閃咖啡進駐的,還有就是建商選定營造廠辦簽約儀式的攤。感覺起來,營造廠似乎很重要?當然重要!地是建商買的,要花多少營建成本是建商決定的,但蓋得好不好、工細不細,那可是營造廠決定的。也就是說「建商決定施工材質,營造決定施工品質。」再講白一點:「建商決定了房子的上限,營造廠決定了房子的下限」。

消費者心中會把建商分成專跟國外建築大師合作,或一出手就是頂級豪宅的S級建商,再來還有業績表不乏豪宅、名宅作品的A+級建商,推案量不少、買起來也算有口碑的A級建商、服務還行品牌也都有聽過甚至深耕在地的B級建商,以及風評差漏水工安意外多但首購產品推案量大,也找得到人做售後保固維修服務的C級建商。S、A、B、C之外就是那種區域型建商或名不見經傳的中小型建商。自然營造廠也會有分級,按法規最簡單就分甲級、乙級跟丙級,最簡單是依資本額分級,每級都有它可以承做的工程造價額與工程難度上限。有的甲級營造為了接好幾百億的政府大型BOT案或者造鎮案跟超豪宅案,資本額灌到好幾十億也是有的。看表最好懂: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十年不少蓋過日本跨海大橋、奧運場館、車站和東京都廳等國家級建設業績的日系營造廠,也來台灣設支部,跨海做起營造生意。按市場潛規則來看,排名比甲級還高,畢竟台灣消費市場對「日系精工」還是很買單。所以,光是S、A、B、C五個等級的建商,對上日系、甲、乙(丙這種鄉下地按推案才會出現的營造廠我們就不算了),排列組合就有15種,認真計較起來,也會研究不完。

但也別太煩惱,我了解的C以上的建商,都基本上會找甲級營造,光去年統計台北市登記在案的甲級營造就有快有540家了,六都加新竹的推案基本都會找甲級,乙丙除了接些地方的造橋鋪路工程外,接甲級營造發的小包也夠飽了,更不用說有的甲級營造光把自己牌借出去給別人用舊吃飽飽,所有工都轉包出去。

建商找什麼營造廠,其實就是「行銷策略」的一種,像B、C這個品牌級別的建商還會特別去簽日系營造廠,搞個簽約記者會敲鑼打鼓造勢一下當賣點,拉抬一下銷售中推案的身價行情,想辦法在營造廠這欄購屋族會列入評估的項目上,PK掉同區同級的競爭個案。但有的A級建商則是同集團就有一家甲級營造,對消費者訴求的是「一條龍服務」「我們家蓋的,我們家負責」,另一方面對建商來說也更容易控制造價成本,自家建商品牌沒案的時候還可以出去外面接CASE。

至於房子交屋後出了問題,你會找誰?營造廠嗎?當然不是,你手上那份買賣合約營造廠有沒簽名,最後還是找建商。營造廠管理工地現場對建商負責,建商對購屋者負責。只是,現在市場也有一種說法,說是「受缺工問題影響,過去兩年全台營造品質都算不上太好,不少以前技術差被淘汰的又進到工地做,濫竽充數下品質不要管太嚴格,工地主任還不能亂罵工人,深怕把人罵跑了拖到工期又要被罰。」真實情況是不是如此,我也只是聽說,寫給大家參考參考。決定工程品質的始終是工地現場的「人」,買房子之後你自己有沒有去「盯」,也算是「人」的問題,你說對吧。

◎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