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人物】臺灣女孩勇闖紐約,深入跨國串流音樂產業

作者:陳怡君/怡君觀察

2022 年初,Lillian Chiu 在 YouTube 上傳了幾部於美國擔任 Spotify 分析師的影片,開始獲得廣大迴響,成為許多人認識她的起點。影片中的 Lillian 窩在紐約的家中,遠端工作、煮飯、運動,一口流利英文和清秀外型,也許是她在社群平台上吸睛的理由,但親和又有條理的分析內容,更是讓人持續追蹤的實力。

在發布影片之前,Lillian 其實已經在 Spotify 擔任分析師兩年多了,這個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平台,截至 2021 年 6 月已有 3.65 億使用者,自 2006 年成立以來,早已成為許多雙耳朵裡的世界,在通勤、跑步、派對等時刻,稱職地讓音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很好奇 Lillian 在跨國串流音樂服務商工作的觀察,也很好奇她一路從臺灣、越南,再到紐約的故事,便發出了訪問邀請。那天,相隔一片太平洋與 12 小時的時差,我終於和 Lillian 在雲端連線。

磨練英文、鋼琴,建立自信和音樂職涯

Lillian 小學畢業之後,就跟著家人遷移至越南胡志明市。正值彆扭的 13 歲,在一句話都聽不懂的異鄉,一個活潑愛笑的女生,瞬間感到自卑。

國際學校的同學們來自許多國家,很新鮮,也很讓人恐慌;Lillian 在學校只能講英文,而且還必須面對大量的討論課程。因為恐懼,Lillian 一開始只與國際學校裡的其他臺灣人相處,雖然熟悉的夥伴就像是一顆定心丸,但她知道要突破舒適的小圈圈,才能真正融入這個小型地球村。

當時的 Lillian 告訴自己:「如果要適應這裡的生活,甚至在這裡待到高中畢業,必須要能為自己負責。」下定決心之後,她才開始自我了解,思考要怎麼讓自己進步。

在陌生的環境裡,要怎麼讓自己的英文進步?Lillian 分享了幾個方法:首先是「觀察」,觀察老師和同學們如何使用英文、大家如何參與小組討論;接著就是「模仿」,模仿美國 YouTuber 的音調、用詞,看美劇學習其中的文化等等。不斷地觀察、模仿、吸收知識,終於漸漸打入國際學生的圈子,就這樣過了好幾年。

人們在成長階段,有時候是極度缺乏自信又敏感的,Lillian 也不例外;即使結交了不同背景的朋友,她還是習慣和別人一樣,想表現得「像個 ABC」,甚至害怕被發現自己是臺灣人,這種缺乏自信的情結也讓她在重視個人意見、上台發表的教育風氣中,常常覺得很辛苦。直到一個轉捩點,讓 Lillian 建立起自信心,開始嶄露自己的個性和獨特之處。

這個轉捩點,是一場音樂會。從小學習鋼琴的 Lillian 雖然喜愛音樂,但卻不敢說,直到苦練了 3、4 年之後,才鼓起勇氣告訴老師自己很會彈鋼琴,便有了一次在全校性音樂會上演奏的機會。

長期練琴的成果迸發為熱烈掌聲,Lillian 從這段練習、上台、演出成功的過程中,建立了自信心,也更加確定自己未來還是想要與音樂為伍,即使當不了鋼琴家,也想做和音樂有關的工作。

飛往紐約 NYU,進入世界級大學和音樂產業

在國際學校確立了自己對音樂產業的志趣之後,Lillian 便決定到一流的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以下簡稱 NYU)攻讀音樂商業(Music Business)。

與許多尋夢的紐約客一樣,Lillian 想像紐約是一座熱情歡快的城市,畢竟美劇的節奏總是如此,音樂劇《漢彌頓》(Hamilton)中的主角甚至也這樣幻想過:「在紐約,你可以成為一個全新的人。」然而,抵達紐約不久,Lillian 就發現這座城市根本不是《慾望城市》和《六人行》;實際上,大家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沒有人會為你停下腳步。

Lillian 在 NYU 的大學生活沒有想像中的歡樂,反而非常現實,同學們大一就已經開始實習,拼命尋找機會、與社會連結,畢竟身在這座集結了世界資源的大熔爐,何必囿於一間大學的範圍呢?NYU 的學生往往沒得悠哉體驗大學生活,反而是一上大學就等於出了社會。

Lillian 在這樣早熟的環境之中,也不得不加快腳步,每週上課 40 小時,外加實習 20 個小時,連飯都只能在通勤的交通路程上吃完,像戰鬥陀螺一樣拼命旋轉。

然而,回溯起這段痛苦的經歷,Lillian 卻笑著告訴我,「雖然覺得很辛苦,但我沒有覺得很累,這個毅力是從越南那段成長經驗學來的,如果都可以經過越南那段,那這樣也可以。」

在 Spotify 工作的職場觀察

其實在 Lillian 成功取得 Spotify 的工作之前,她在大學期間向這間公司投出的好幾封實習申請都石沉大海,直到畢業那年,Lillian 終於獲得 Strategy & Operation 部門的面試邀請,並在一個半夢半醒的早晨,接到成功錄取實習職位的好消息。

入行兩年半以來,Lillian 觀察到 Spotify 幾項值得分享的職場文化:

一、合作(Collaboration)

Spotify 的職場環境是一視同仁的,雖然職位上有管理階層的差異,但彼此的合作關係相當平等,且所有的案子都仰賴團隊合作完成。

二、活潑(Playfulness)

同事們常說"We don’t take ourselves too seriously."也就是說,員工彼此會聊聊生活瑣事,讓工作氣氛保持活潑快樂,同時更有助於創意的激發。

三、真誠(Sincerity)

從實習到正職的工作經驗,在 Spotify 遇到的每個人都真誠以待,如果同事有不懂的地方,大家都很願意幫助彼此。

四、自我驅動(Drive your own development)

Spotify 鼓勵員工們成長,例如 Lillian 曾提出想學習數據分析工具,就獲得經理的支持。而且大家可以自由地約其他部門的同事交流、學習,公司也開放部門之間的轉職管道。

如何面對「冒牌者症候群」?

說起在 Spotify 的工作經驗,令 Lillian 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從「什麼都不會」到「什麼都會」,甚至可以幫拉丁美洲分公司的同事解答──這個從頭開始學習、上手、到發揮專業的進程,就是對自己最踏實的犒賞。

不過,即使專業能力逐日增加了,Lillian 還是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面對自己的成就會感到不安、怕自己懂得太少,畢竟整個 Spotify 的業務龐大,音樂產業又是如此浩瀚。面對焦慮,現在的 Lillian 開始懂得告訴自己:「不會並不代表做不到,而是還沒開始去做而已。」

聽著 Lillian 從一位因為彈奏鋼琴而建立自信的少女,後來踏入了紐約大學的音樂商業專業,再進入世界最大的音樂串流平台工作,我認為她是一位善於洞察自己、提升自己的人。問起她都做些什麼來自我提升,Lillian 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看法:「提升自己不一定是要去做些什麼,有時候得提升心態和心靈的強韌性。」

她認為,隨著生活中的挑戰越來越多,提升心靈的高度才是根本之道;有了穩定且強壯的心態,每個人就可以找到各式方法去進步,更重要的是,找到想為之努力的事情,就會從內心生出強大的毅力。

也是奠基在強壯的心靈力量之上,如今的 Lillian 不再像過去的自己極力想融入美國文化,反而大方接受自己就是一個有臺灣和越南背景的人,也很享受同時擅長中、英文的優勢。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臺灣女孩勇闖紐約,深入跨國串流音樂產業──專訪 Spotify 分析師 Lillian Chiu》,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人在美國 Facebook 總部工作,是什麼滋味?──我入職兩年半來的體驗分享

英籍專業獵頭在台灣,他還是位樂團主唱!專訪 Alan McIvor:幫臺灣人找外商工作 8 年後,我想給你 5 個建議

作者簡介:

陳怡君,觀察人物與空間,曾任編輯、攝影師、企劃。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碩士生,荷蘭萊頓大學文化襲產研究碩士。經營「怡君觀察」網站。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