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學習】在英國參加學術研討會,是一種全新感受?

作者:Catherine/換日線專欄

筆者甫來英國就讀博士班,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之下,首次參加在牛津舉辦的 PESGB(全名: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學術研討會,此行個人沒有發表,但作為參與者,仍深入體會到和在臺灣參加研討會的差異。

筆者在臺灣也參加或參與籌辦過諸多學術研討會,自己也曾有發表的經驗,碩士時期學校也將研討會發表視為畢業門檻之一,我想,「參加學術研討會」對於臺灣的研究人員、碩班和博士班學生來說,應該不陌生。

在臺灣的研討會經驗

以往參與研討會,自己總是期待能親臨大師演講、有點心茶敘時間,也得以一觀各校教師或年齡相仿學生的研究主題。不過,礙於研討會的時間壓力,通常主辦方得在有限時段裡盡可能塞入夠多的報告場次,以個人經驗看來,往往報告與討論時間均會不足,除了事先指定的與談人以外,現場很難有深入進展的其它討論。

其次,國內研討會大部分僅收取低廉的參加費用,或甚至「免費還供餐」,造成部分人員並未於研討會中積極參與;對於主辦方而言,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還難以預估研討會當日會實際參加的人員數量。

有感於上述經驗,此文將分享筆者參加英國教育學術研討會的經歷,提供不同視角給讀者參考。

報名費用偏貴是常態?

在英國,學術研討會「付費才能參加」──而且還不是筆小額數目──是常態,但學生及學會會員通常能享有折扣。

以筆者自身為例,在同時具備學生、學會會員身份的條件下,此行兩天兩夜的參加費用要價 175 英鎊(約新台幣近 6,600 元),雖然包含研討會住宿及餐點費、且已是所有人之中最低的費用,但對於學生而言還是不太便宜。

自己首次要事先付清 175 英鎊,還是挺心痛的──這可是我在英國自煮兩週的伙食費呀!不過,在參加完此趟研討會之後,我體會到了「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議程安排「重質不重量」

主辦方 PESGB 貼心準備了學生會前會(pre-conference),此項活動僅限參與研討會的碩、博士生參加。「會前會」為一個下午的時段,有工作坊、海報發表及主題演講。

在工作坊能看到仰慕已久的教授讓我十分興奮,海報發表、主題演講模式則與臺灣的差不多,個人就不多贅述。研討會安排了完整一小時的演講時間,外加 45 分鐘的討論時段,對於想充分了解講者論點及參與相關討論的人,有很大幫助。

關於工作坊,本次主題是針對教育及極端主義。在教授們分別帶來約 15 分鐘的短講之後,學生們自主分組討論教授們提出的問題,15 分鐘以後,再集合統一回饋。透過教授們演講領導、和其他學生討論,個人認為對於此一主題的認識與研究都相當有收穫。

針對個人發表場次,當我事前看到議程,發現一個半小時之內只安排了兩位發表、一個人只大約講 15 分鐘的時間,心想:「一個半小時也太久了吧?發表完竟然有一個小時討論,撐得過去嗎?」殊不知,我在每一場有參加到的發表中,都扎扎實實地撐到最後(甚至還有超過時間的)。

至於報告的部分,跟臺灣差異並不大,有的人報告自己的博士研究、有的人則是拿碩士成果來談,讓我比較訝異的是,無論聆聽報告的是博士生還是教授(包含已退休的),都能在短短的報告時間內給予深刻的提問與回饋,並且提問還分成「新問題」和「follow-up questions」(跟進問題)。

有趣的是,「舉整隻手」表示你有新問題,「只舉手指」則代表你有延伸的跟進問題,主席會針對現場舉手狀況安排回答次序──說實話,我還真不知道他是怎麼辦到的。

不分階級,平等交流

每一場發表或演講後的提問質量都非常高,而且現場無關乎參與者的身份,大家在知識上進行交流與討論時,只要維持基本的禮儀與尊重,基本上沒有不能問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太多答非所問的狀況(當然少數情形還是有)。整體而言,這已經完全顛覆自己以往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題演講、圓桌論壇或新書發表及回應時,主席都會在報告者分享完之後,讓台下群眾互相討論與回饋。有一場次我不小心坐在一名教授身邊,只好用我的破爛英語提供個人淺薄意見,雖然覺得自己講得很不好,教授還是很和善地給予回饋。

在台下,不分教授或學生,大家來到這裡、卸下了標籤,同樣都是對知識「有嚮往、有批判、有追求」的學習者。

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食與住宿

研討會過程中,全部的飲食皆由學院提供,據說牛津大學 New College 以食物聞名,果然名不虛傳。

早餐和午餐是半自助吧,會有兩、三樣主食給你選擇,其餘則還有沙拉、冷熱飲料。不論是全素、奶素等各種飲食習慣,大會在報到時會發一張小卡給你,晚餐時就放在桌上,讓服務生方便上菜。

到了晚餐,則是高級餐廳等級的水準,麵包、前菜、主餐和甜點樣樣不可少,還有可續加的紅白酒和水,燈光美、氣氛佳的長桌晚宴,真像是縮小版的《哈利波特》電影場景。這是筆者來英國目前吃過最好吃的正餐了,畢竟留學生平常自己可是吃不起這種食物的啊!據筆者推估,這份套餐在餐廳吃,少說應該也要 3、40 英鎊。

研討會的住宿由學院配合提供,就住在學院裡面,看起來是他們的學生宿舍,小套房還算乾淨,裡面會附上盥洗用品、咖啡和茶,有點像「住在民宿」的感覺。唯一的小插曲是,筆者洗完頭時才赫然發現這裡沒有吹風機,因此只能盡量擦乾頭髮、等待自然風乾。

休息時,請記得社交

穿插於正式活動之間的茶敘、香檳休憩時刻,實際上也不是真的在「休息」──筆者甫來英國兩月餘,研討會現場可說是除了同校的教授和學生兩人,其他皆完全不認識,第一次出國唸書,只能自己努力自我介紹、沒話找話講,想辦法多認識一些人。

聊天過程中,雖然會暗自感受到在場的西方人其實沒有很想認識自己,且英國人彼此閒話家常、嗨起來時,筆者也根本插不上話。雖然會感受到灰心與壓力,甚至聽不懂還要在旁陪笑,不過這也算是適應文化的過程吧!

總而言之,本篇文章旨在提供英國學術研討會的參與經驗,並無僅歌頌英國經驗之意。高質量的討論與產出,仰賴的是參與者的水平,以及鼓勵知識上「公平」互動與交流、尊重異己的氛圍。

另外,唯有更有效率地安排研討會、把資源分配得更好──例如降低發表數量以提高質量、提高合理的研討會收費制度等,才更有可能創造更加公平的學術交流環境,讓研討會能真的提高學術公信力。以上是筆者從此次經驗得到的感想。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英國參加學術研討會,是一種全新感受?──報名費「令人心痛」,卻物超所值》,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大學的你,應該找機會參加遊學團?──我的遊學之旅,留美生活第一步
哪些大學科系「沒路用」?──允許一群人鑽研無用之學,是社會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簡介:

我是 Catherine,目前在英國就讀教育類博士班,研究領域為多元文化教育、品格教育及公民教育。曾在臺灣有中學教學及研究單位工作經驗,教育哲學為自己主要興趣所在,故來英國繼續耕耘中。唸博士前在臺灣土生土長土學土就業,幸運地有機會能來英國唸書,希望把國外相關學術及生活經驗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呈現留學夢中真實的面相。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