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政治】何謂「中國身分」?一文釐清臺灣人在中國的證件差異
作者:Mark Lin/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
今年以來,從所謂「網紅踢爆臺灣人疑『大量』持有中國身分證」事件,再到近期的「陸配武統言論」,乃至「臺灣藝人響應統戰」等事件,在各大新聞版面上鬧得沸沸揚揚,也引發政府的高度關注。
除總統賴清德於日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於會後公開發言「籲請國人團結抵禦分化」之外,陸委會主委邱垂正近期亦直接宣布將「擴大查處軍公教及演藝人員,若持中國身分將註銷臺籍」。
相關政策大方向一出之後,再度引爆網路熱議。除了藍綠意識形態的交鋒外,很大一部分亦集中在到底何謂「中國身分」的實際問題上。
尤其對因旅遊、學業、工作與商貿等需求,經常往來甚至長駐中國大陸的臺灣人群體來說,亦有不少人擔心自己會在這樣的政治風波中,儘管並無「統戰」政治立場,卻無端頓失中華民國/臺灣國籍。
因此,本文將介紹目前臺灣人往來兩岸的各種「證件」之源起、差異,與相應的法規,幫助讀者朋友們釐清所謂「中國身分」的政治敏感議題:
到底何謂「中國身分」?
首先,眾所周知由於兩岸間的「特殊關係」,臺灣公民今天若入境中國大陸,我們所持有的「中華民國 TAIWAN 護照」或「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是不被對方承認與接受的。
因此取而代之的,就是由中國政府所發行,針對「臺灣地區人民」的各類「身分證明文件」,總共有以下幾種:「台胞證」、「居住證」、「定居證」,甚至是所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分證(即中國「身分證」)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等。
上述這些證件,雖然申請的個體都是「臺灣人」,但各證件彼此的定位、功能和申請資格,都有很大差異。
而根據陸委會官網與現行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 9-1 條》,將依法取消臺灣公民資格(但仍須負擔相關義務)的「中國身分」,目前僅限在中國大陸設有戶籍(即領有「中國身分證」)或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兩者。只是隨兩岸關係日趨緊張,未來恐怕不排除影響其他「中國證件」的持有者,以下一一詳細說明:
一、卡式「台胞證」的前世今生,申請者累計約 1,160 萬人次
俗稱「台胞證」的正式名稱,是「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主要的功能類似護照簽證,供臺灣地區人民進出中國大陸(含短期停留)使用,目前的形式為電子卡式台胞證(有效期 5 年)。申請要件中則包括「必須提供臺灣身分證或戶籍證明」。
基本上,多數臺灣人都可以單靠這張台胞證,在中國各地區短期停留、旅遊、進行商務活動,並進行食衣住行相關的日常消費,如網約車、購票、飯店住宿等等;但無法靠其申辦中國大陸的職業證照,以及醫療保險、養老津貼、購房津貼等相關社會福利。
目前許多臺灣人使用台胞證進出兩岸三地,已經習以為常,但早年的台胞證審核程序較為冗長,更需要支付證件費(約新台幣 1,500-2,000 元),且效期內重複進出兩岸三地時,都需要加簽費用(約新台幣 400-600 元),或選擇針對台商、台幹的一年內無限加簽(需人民幣 2,000 元,約當時的新台幣 8,500 元)。
2015 年,時任國台辦主任王毅(即現任中共外交部長),在海峽論壇中宣布將逐步取消「一次簽注」與「多次簽注」費用,讓台胞證在使用上比照港澳地區的「回鄉證」,可直接進出中國大陸且無需額外簽注,雖然其「便利性」提高許多,但也等於宣告台胞證正式作為統戰化、內國化的政策措施之一。
有意思的是,到底有多少台灣人辦理過現已近乎免費贈送的台胞證?根據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的統計數據,自 1992 年 5 月台胞證啓用以來,至 2024 年 10 月已累計為 1,160 多萬人次的申請者辦理過台胞證(包含重複申辦),依台灣超過 2,300 萬人口來計算,比例並不低,但也代表至少仍有超過一半的台灣人,沒有辦理過台胞證去過中國大陸地區。
二、臺商台幹「爭取而來」的居住證,今陷爭議風暴
對於需要長期在對岸工作生活,擁有居住、經商、就業、留學、婚姻等需求的臺灣人士來說,原作為簽證功能的台胞證,卻已明顯無法滿足其生活需求,因此俗稱「居住證」,正式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居民居住證」的身分證件,也在 2018 年正式誕生
其設置的時空背景如下:由於在中國大陸申辦各種文件或服務,包含各項數位服務、銀行開戶或電子支付⋯⋯多需要填入「中國居民身分證」的 18 碼數字,但「台胞證」只有 8 碼,故部分台商、台幹、與台青團體,經常向對岸的涉台系統倡議,要求台辦單位設計類似當地居民的「暫住證」,並「接軌」中國 18 碼的「公民身分號碼」,以方便臺灣人長期居住對岸時使用。
終於至 2018 年 9 月份,對岸開始向臺灣人推出「居住證」(正式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居民居住證),申請要件為:一、需在中國大陸連續居住滿 6 個月(提出有固定住所);再者,需有穩定就業或穩定就學;第三,需提供台胞證、住址證明、就業或學習證明等。
辦理居住證可參與社會保險、搭乘交通工具、辦理銀行手機購票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權利,但居住證並不具備中國戶籍,不能算是中國公民,甚至不能參與當地的選舉或擔任公職。
對此,陸委會當年即做出回應,指出「申辦居住證者無須在中國大陸設籍,尚無違反兩岸條例第 9 條之 1 規定,不會有註銷臺灣戶籍的問題。」惟後面又洋洋灑灑列出 5 大點「補充說明」,顯見時任蔡英文政府,對此制度絕非「樂見其成」。
如今,在部分政治類網紅的眼中,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居民居住證」更幾乎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分證(即中國「身分證」)」,也因而讓這個證件的部分持有人,紛紛被推上輿論浪尖。
客觀來說,臺灣人雖可使用居住證號碼,在對岸「比照(中國)國民待遇」辦理部分業務,加上中國當局不斷在政治宣傳上以此統戰、高喊「兩岸一家親」,但「居住證」的實際配套措施並不完善,推行多年被詬病之處亦甚多。
例如依筆者當年在北京留學的回憶,「居住證」不但要先預約申請,且通過後還須前往辦理地點的警局派出所領取,個資的保障更極不到位:當時在北大、清華、人大的部分臺生因日常所需申請居住證,卻必須前往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領取,且申請者領取時需要在登記簿上簽名,但登記簿就大剌剌地放在門口,甚至讓申請者用手機拍照,等於任何人都可看到哪些台灣人申請了居住證。
三、「定居證」、「身分證」與「中國護照」,需付出高昂代價
最後一類「中國身分」證件,就更明顯地朝向中國公民靠攏了。首先是俗稱「定居證」,正式全名為「臺灣居民定居證」或「臺灣居民定居證明」的文件。擁有此證者,可在中國申請戶籍,甚至在「兩岸一家親示範區」福建省,得以直接領取中國身分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分證)。
換言之,此證持有人某種程度上已經等同「中國公民」,並明顯違反臺灣的相關法規,臺灣政府依法得以註銷其(在臺)戶籍。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分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持有者,就更無須多言了。
試問:真有願意放棄中華民國國國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臺灣人嗎?恐怕還真的有,當中最為大名鼎鼎的,當數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然而,相信絕大多數臺灣人即使選擇赴對岸發展,並沒有林毅夫這種「個人抱負」和政治機遇。
因此,與其追問到底有多少臺灣人持有對岸的「身分證」,不如問為何長期在歐美日或新加坡等國家打拼的臺灣人,並不會特別排斥申請當地永住甚至公民,反觀赴對岸打拼的多數臺灣人,卻寧願放棄當地生活的便利性,也不願成為「(準)中國公民」
最主要的原因,相信大家都有答案,文末也再次提醒大家相關風險:
需放棄臺灣戶籍:由於臺灣並不承認雙重國籍,申請對岸的身分證意味著放棄臺灣身分,導致未來回台不便影響出入境自由,更甚者連護照都有可能被註銷。
影響個人的財產與權益:擁有臺灣身分者,在處理往返兩岸的財產、退休金、社會福利等方面,勢必比持有對岸的身分證更為靈活,何況申請對岸身分證(甚至居住證)者,如今很可能會被臺灣輿論先貼上「投共」標籤,自身往往必須承擔政治和社會上的壓力。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臺籍人士持有對岸身分證者,名義上可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完整權利,諸如:公務員考試、參與選舉、投票、擔任政府職位,但實際上卻「看得到吃不到」。依對岸目前的政治、社會環境,臺灣人更早以難在主流機構中出頭,「林毅夫們」的天花板就懸在那裡。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台胞證、居住證、定居證、居民身分證⋯⋯到底何謂「中國身分」?一文釐清臺灣人在中國的證件差異》,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安溥、吳慷仁「變臉」爭議:當聲援過太陽花的台灣藝人,祝福了中國國慶
作者簡介:
Mark Lin,台北出生、高雄長大、北京委身。學術領域為產業國際競爭、國際政治經濟學、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曾任職政府產經智庫及外商顧問諮詢,目前是台大國際企業所博士候選人。畢業於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所碩士、台大公衛學院健管所碩士等,並兼讀過五道口男子職業技術學校博士班。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宜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尤甚,體悟到凡事不能囿於兩岸關係的利益,青年務必要培養全球化之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