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一覺醒來系館被賣了!英國高等教育的危機
作者: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還記得 7 月下旬的一個早晨,我像往常一樣起床檢查電子信箱,心中盤算著今天幾點要到系館的研究室。就在此時,收到了系上教授寄來的一封郵件,開頭就告知大家:「我們的系館沒了。」
原來,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為了籌措經費修繕校內近期被評估「具有嚴重結構問題」的兩棟教學大樓(簡單來說就是危樓),決定優先出售位在校園外的建築──博物館學系的系館因而首當其衝。
因此,校方要求博物館學系的師生,必須在 9 月中旬前完成清空與搬遷。這對於長年在這棟系館裡學習與研究的師生來說,無疑是個令人遺憾的消息。
萊斯特大學的明星科系──博物館學系
萊斯特大學的博物館學系(Museum Studies),一直以來都以多元的教學品質、豐富的實務資源聞名,不僅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學習課程,還包含與英國各個博物館合作的實習機會;同時,相比起大多數英國的類似校系,萊斯特的博物館系擁有更長的實習時間(8 週),這對學生的職涯發展極具誘因,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國際學生慕名前來就讀,尤其是亞洲學生。這些國際學生支付的學費,通常是本地學生的 2-3 倍,也使博物館學系成為學校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此外,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還有個特色,就是擁有獨立的系館,可以專門進行教學、研究、實務操作和策展練習。一些多年前畢業的校友們表示,這棟系館的由來是校方為了獎勵該系招生成績良好、蓬勃發展,所以建立的。
回顧更久以前,博物館學系集中在兩棟像是民宿一樣的房子裡,教室也普遍偏小,學校考量舊有的環境要容納每年平均 60-80 位的學生人數(碩班加博班,且約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是國際學生),需要更大且更合適的學習和研究空間,因此特別授予了這棟系館。這棟系館也成了每一位學生到萊斯特就讀博物館學的共同回憶。
英國高教經營的現實與挑戰
然而,近年來,受到疫情後的大環境影響,國際學生人數逐漸減少,加上英國本地生學費凍漲、英國通貨膨脹導致的生活成本上升,種種因素都對包含萊斯特在內的英國大學財務狀況,產生了不利的衝擊。在這樣的背景下,也不難理解為何萊斯特大學會決定出售博物館學系館來減輕財政壓力。
根據《BBC》和《泰晤士報》報導,英國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財務挑戰,而且未來形勢可能會更加惡化。這種狀況的原因很複雜,一方面是英國本地學生的入學人數遠低於大學的預期,另一方面則是國際學生的簽證申請大幅減少,尤其是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學生。舉例來說,印度學生今(2024)年的申請下降了約 20%,這與英國政府自 2023 年起限制國際學生攜帶家屬有密切關係,這讓高度依賴國際學生的大學收入受到了直接的衝擊。
此外,儘管英國本地學生的學費,自 2017 年以來就採取凍漲政策,一年為 9,250 英鎊(約新台幣 39 萬元),但是申請入學的學生人數卻沒有逐年成長。換句話說,大學的營運成本隨著通膨不斷上漲,可是收入卻沒有相應增加。即便 2025 年秋季調漲為 9,535 英鎊,但對於持續擴大的支出壓力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
在上述財務困境下,許多大學正考慮裁員、關閉課程,甚至探索合併方案以維持營運。只是這些措施將可能對教學品質和學生滿意度產生影響,尤其是目前許多學生已對現有學費和課程的實際效益感到質疑,凸顯出英國高等教育在「財政」與「教育品質」之間的矛盾。
依據《BBC》調查,部分大學──例如東安格里亞大學(UEA)──在過去 18 個月內已經削減近 10% 的年度開銷,包括縮減 20% 的課程數量、減少投入學生服務,這些措施可說是直接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儘管 2025 年秋季起調漲學費,但英格蘭依然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大學可能在 2025-26 年陷入資金短缺,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院校預計將面臨現金流問題,只能依賴透支或儲備金維持運作。整個高教系統的財務赤字,可能將高達 16 億英鎊(約新台幣 660 億元)。
系館沒了,學生的擔憂與實際情形
英國的高教現況,以及萊斯特大學出售博物館學系系館的事件,也讓一些正在考慮申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感到猶豫。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不外乎是:缺少獨立系館是否會削弱課程的專業性?教學品質是否能維持原有水準?校園生活與學術氛圍是否會因此改變?
根據筆者實際的觀察與體驗,目前的教學品質並沒有因為搬遷受到明顯的變化;課程亦沒有減少數量或刪減內容,而且授課團隊穩定,也未見因系館搬遷而出現教師流動的情況。學生期待的實習與研究機會依然會如常進行。
比較明顯的改變是,原先博物館學系的策展練習是安排在系館的場地進行,觀眾往往都是自己系上的老師和同學。不過搬遷後,策展練習場地改為在校本部的圖書館內進行,因為空間更加開放,也讓策展的實踐能吸引更多校內外人士參與,使得學生的作品獲得更高的關注度,促進了博物館學與校園其他領域的互動。
現身說法:校園生活的變與不變
然而,失去了系館,仍然帶來了一些影響。
首先,教師的研究室從過去的一人一間,變成了兩到三人共用一間,這壓縮了老師們原本獨立的研究空間。未來這是否會影響研究品質或提高教師的流動率,目前還有待觀察。此外,上課空間也改為跟其他學系共用,尤其是學生的學習交誼空間,調整為與考古學院共享。
今(2024)年 10 月中校方更宣布,原先獨立的「博物館學院」明年將與「考古學院」正式合併,並以新的學院名義進行招生。這讓不少人擔心,這樣的合併會不會加深大家對博物館學和考古學的刻板印象,認為博物館學只是文物保存和展示的延伸,忽略了它早已跨足社會議題、多元文化與數位化等領域的現況;且學院合併後,新的運作模式是否能兼顧學術專業性與資源整合的效益,也有待日後的實際運行情況來驗證。
不過,隨著搬遷和新的安排,也有一些優勢。
過去,博物館學系的系館位在校園外,離主校區和圖書館都有段距離,學生要使用校內資源並不方便。現在搬回校本部後,距離圖書館近了許多,師生去借書、查資料、列印紙本都更加方便,避免了過去要在不同區域間來回奔波的麻煩。
另外,與考古學院共用建築,也讓博物館學系的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背景的同學,日常的交流互動變得更加頻繁,甚至也共同舉辦了許多講座及活動,例如邀請大英博物館的策展人來演講、籌辦了萬聖節變裝派對等。
筆者本身正就讀該系研究所,個人體會是:在共同的學習空間中,考古學院的同學大多很樂於交流,也經常能帶來他們領域中新奇又有趣的學術話題;雖然未來的合併還有很多未知數,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樣的變化不只讓校園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也可能成為一種全新的學習契機。
系館不再,博物館的熱忱卻不會停止
回顧萊斯特大學出售博物館學系館的決定,或許是迫於現實的選擇,但同時也凸顯了英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高等教育以利益為取向的環境,使得學科的「價值」往往被以經濟效益的標準來衡量,這讓藝術與人文學科經常被低估。不過,英國創意產業對國內經濟的貢獻早已經過證明,這些學科的存在不僅是文化的核心,也能帶動經濟創新和多元發展的引擎。
對於學生來說,面對這樣的變化,可以做的就是積極地表達訴求、和學校保持溝通。同時,未來也需要努力獲得更多來自社會的支持,讓藝術與人文的價值被更加廣泛的認可。
學術的核心其實並不在於系館的建築,而是老師與學生共同創造出的知識和對話。在這個過渡期裡,或許挑戰會很多,但它也是一個重新思考、找到更永續發展方向的契機,只要還有對博物館的熱愛與投入,不管環境如何變動,知識的傳承與文化的延續,都不會停止。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一覺醒來系館被賣了!從萊斯特大學明星科系搬家,洞見英國高等教育的危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高等教育的人文危機?從英美整頓「米老鼠學位」、裁減弱勢學系談起
英國高教學雜費「漲破天際」:沒 2 百萬預算,請別輕易留學的殘酷現實
作者簡介: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於台灣文化資產與博物館界工作多年,後來到了英國深造進修,訪踏世界各地。認識到全球脈動的瞬息萬變,以及先進國家掌握趨勢所擁有的知識力量,希望將國外藝文第一手消息帶入台灣,拋磚引玉並帶動更多的想法與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