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你是否也覺得愛動物比愛人類容易?

作者:楊書宜/書宜在德國

回想起童年,當我哭泣的時候,比方因為手被門夾到之類的情況,時常沒有人理會我。就算我哭得再大聲,對大人來說我仍然是空氣似的。我總是必須自己哭完,等自己情緒釋放完之後,再一個人默默的堅強起來。

我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很微妙,坦白講就是很疏離。我時常在家中感覺格格不入,覺得自己像個失了根的人,不知道何處是我家。但當然不只我有這樣的問題,其實我觀察大部分的家庭成員都是這樣。

前幾日我翻閱了自己臉書上的動態回顧,在我準備來德國讀書的時候,發了一篇文寫著:「我很緊張,我不敢相信我要去德國了。我要離開老虎(我在台灣的狗),離開我的好姊妹,還有我熟悉的醫生;我不敢相信自己即將無法再常常吃到台灣的早餐,蛋餅還有蘿蔔糕。」

至今看見這則貼文,倒是覺得很驚訝我沒有一個字句提到對家人的不捨,可見我們有多疏離。但我很感激的是,雖然我的成長過程並不是如此容易,但還是平平安安地長大了。

內在醫治,從「需要」轉變為「給予」

出國後,因為回歸了自己信仰的關係,身邊也都有親密的朋友會帶著同理和我談論在原生家庭中的經歷,陪伴我禱告,加上我也很喜歡以心理學的角度去探討一些生命的狀況,因此過去這幾年我一直在經歷一種「內在的醫治」,在這些過程當中學會去同理與諒解家人的處境。

如今,我也不再是一個脆弱需要被保護的孩子,而是一個獨立與有力量的成人。我的內心不再貧乏,我從過去「需要」的角色變成能夠「給予」的人。

現在我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帶著不滿與憤怒面對家人,而是希望可以好好地認識他們,和他們成為「朋友」。因為疫情與工作的緣故,我目前已經兩年多沒有回台灣了,但幸好現在透過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化,聯絡都非常容易。我開始透過電話,與他們分享我自己還有我的生活,也時常拋出一些很個人化的問題,希望他們也能多和我談論他們自己。我相信我下次有機會回台灣再次與家人相聚的話,自己能以一種更柔和的心去與他們相處。

但為什麼我的家庭會有這種疏離的狀況呢?我發現這是很值得討論的一個心理現象——童年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心理學博士鍾妮斯‧韋伯(Jonice Webb)在《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一書中很詳細地探討了這個現象。他在書中寫道,有許多人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生活運作自如也擁有良好的能力,但是私底下卻經常感到不圓滿或者疏離。他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我沒有比較快樂?」、「為什麼我的生命沒有變得更有意義?」,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來自「情感忽視」這股隱形的力量。

韋伯博士引用了《韋氏大字典》對於忽視(Neglect)一詞的解釋:「給予對方極少的注意力或關心,或是不理不睬;特別是因為粗心而任其自生自滅。」 童年情感忽視,意指孩子的情緒與情感需求時常被父母漠視或忽略。父母不會在意或問起孩子的感受,也不會在情感的層面與他們有所連結。比方說許多父母或許能夠為孩子提供溫暖的住所,並且讓孩子不愁吃穿,但是他們卻不會注意到正值於青春期的孩子正面臨毒品上癮的問題。

情感忽視的父母通常也來自情感忽視的家庭, 這些父母被迫要堅強獨立,害怕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因此他們對孩子情感上的需求也感到矛盾或無能為力。尤其是當孩子受傷、哭泣或尋求情感支持時,他們難以理解孩子在情感上對愛、親密與支持的需要。

你是否也受童年情感忽視影響?

要知道自己是否也面臨了童年情感忽視的問題,可以參考韋伯博士所設計的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這些問題能讓我們知道,童年情感忽視在我們生活中的哪些面向產生影響,我將其中幾個測驗問題羅列如下:

  • 和家人或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你是否會覺得格格不入?

  • 你是否對於自己可以不用依賴別人而感到驕傲?

  • 你是否對於尋求別人的幫助感到為難?

  • 你是否經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自在?

  • 你是否在批判自己的時候比批判別人還要嚴格?

  • 在與別人進行比較的時候,你是否經常覺得自己欠缺了某些東西,而感到可悲?

  • 你是否覺得愛動物比愛人類容易?

  • 你是否經常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安或不快樂?

  • 你是否偶爾會覺得自己像是從外面看著一切的局外人?

  • 你是否偶爾覺得心裡很空虛?

面對童年情感忽視的問題,我們可以學習開始談論情緒

韋伯博士提到,有時候對於那些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成人來說,情緒如同一種負擔,他們在無意中受到訓練,習於否定、壓抑情緒,甚至對於自己擁有情緒這件事感到丟臉。但韋伯博士鼓勵我們應該要了解情緒的作用與價值,比如情緒會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帶來豐富的養分,也為生命賦予深度與豐富的內涵。透過情緒與他人連結,能夠幫助我們對抗空虛感還有存在的焦慮感。

若我們否定或是壓抑情緒,可能會導致身體疾病、焦慮症、憂鬱症,飲食、睡眠與社交孤立等等問題。此外,我們的戀情與友情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因為當中缺乏深度與真實的連結。因此要防止上述的這些狀況發生,我們須要學習辨認並用語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比方說出:「我感到很挫折」、「我感到很難過」等,多加善用情緒詞彙(Emotional Vocabulary)。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生命有很大程度的影響,若無反思與察覺,我們很容易就會以自己在原生家庭所習得的人際互動方式教養我們的子女,以致封閉式的循環。

我很高興自己可以有機會了解童年情感忽視對我生命所造成的影響,一方面我可以預備自己未來作一個能夠察覺並回應孩子情感需求的母親,另一方面我也能諒解我的家人。我明白他們並不是不愛我,只是因為他們自己過去的情感需求也被自己其他家人忽視,所以他們沒有能力理解並回應我成長時期在情感層面上的需求。

這幾年我也因為越來越能敞開內心談論情緒,而感覺到了與他人之間更深層的連結感。或許我們對於敞開內心談論情緒這件事感到不容易,是因為曾經有一些不好的經驗。但就像我朋友之前跟我說的,雖然向人敞開是容易受傷的(Vulnerable),但如果你卻還是願意繼續向人敞開自己,就代表你是勇敢的!

在此跟讀文章的你說聲加油:)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群體中常感覺格格不入、不習慣尋求幫助──心理學家:很可能是來自「童年情感忽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內向心理學》:內向性格無關社交能力,別再問「你為什麼這麼安靜?」
脫下束胸後,我學著和身體和好──你是否也為迎合社會,忘了「尊重自己」?

作者簡介:

楊書宜,一個很喜歡觀察與思考的人,興趣是學外語、散步、寫作、聽詩歌和巴哈的音樂。 超喜歡狗。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