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旅行】丹麥為何可以吸引全球頂尖人才?

作者:張宇文/反思中的丹麥小教授

歐盟年輕學者圈中,最有名譽的研究獎學金之一為瑪麗居禮學者獎學金(The Marie Sklodowska-Curie Actions programme),去(2021)年從 8 千多位申請者中選出了 14% 的研究學者,這些學者在申請過程中可以選擇到歐洲任一國家的學術單位做兩年研究,歐盟支付每個月近 6 千歐元的薪水(稅前)及研究支援。

根據報導,在歐洲各國當中,丹麥的學術單位在申請這個獎學金的表現非常成功,是所有歐洲國家中通過率最高的一國。

丹麥在歐洲算是個小國家,人口不到 6 百萬,近幾年在歐洲學術圈的表現卻特別突出。筆者兩年前來到丹麥後,也成功申請到這筆歐盟的獎學金;這兩年多來,我觀察到丹麥的學術及非學術環境是如何吸引到優秀的外國學者前來這個小國。我並非教育專家,僅盼藉由這篇文章拋磚引玉,分享我的個人觀察,並且提出一些可供交流的議題。

丹麥「學術環境」特色分析

相較於歐美其他國家,我觀察到丹麥學術環境有幾個比較特殊的地方。

一、研究經費相對充裕

剛到丹麥時,我的同事(也是外國人)提到,依我的背景,不用太擔心申請不到研究經費。雖然歐盟提供的經費競爭激烈,但丹麥國內也有經費可以申請──丹麥政府的研究基金會(Independent Research Fund Denmark)經費來自政府預算,每年提供約 2 億美金(約新台幣 60 億元)的經費,申請成功機率大約是一成。

另外,相較於他國,丹麥政府還設立了一些減稅方案,鼓勵私人企業設立獨立基金會來回饋社會。因此大多數丹麥大型企業的非營利基金會,會提供額外的研究經費讓研究者申請。

丹麥國家雖然不大,但有好幾個在不同領域赫赫有名的企業,包含受全球歡迎的樂高(Lego)積木、世界最大的貨櫃船運經營者及供應商 Maersk、世界第四大啤酒製造商 Carlsberg、糖尿病領域製藥企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等等,都來自丹麥。這些基金會設立了豐厚的研究經費,回饋給丹麥學術界。

二、完整的人口數據,可供學術界研究

讀者或許有聽說過,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以下簡稱健保資料庫),是醫藥公衛學上重要的研究資源,也是台灣學界引以為傲的發展。的確,與多數國家相比,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擁有難得又寶貴的數據;但是,若看向北歐各國蒐集並供研究使用的數據,台灣可說是「小巫見大巫」。

會這麼說是因為北歐各國蒐集的不只是醫藥健康相關數據,更包括每一位國民、住民的各種資訊,包括你在哪裡/幾點出生、上過哪些學校、畢業成績高低、家庭成員有幾個人、兄弟姊妹祖父祖母是誰、什麼時候去過醫院、拿過哪些處方箋,甚至是曾任職的工作及收入、繳納的稅金、獲得哪些政府福利等等,全都完整並持續地被記錄著。

北歐國家的個資保護政策完善,加上人民對政府有極高的信賴程度,因此得以有近乎「完美」的資料庫(Registry),其完整性及連貫性,讓北歐成為流行病學家的研究天堂(The Epidemiologist's Dream)。

而這些數據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取得的,只有在丹麥學術或研究單位任職的研究人員才可以提出申請,且審查過程極為嚴謹。

擁有使用權的學者,可以研究的題目琳琅滿目,例如:疫苗會不會造成自閉症(答案是不會)、小時候遇到的身心創傷是否會提高成年後的死亡率(答案是會)、景氣不佳是否會提升孕婦流產率(答案是會)、有重度疾病的小孩是否會影響父母收入(答案是會,不過影響母親較多)、結婚伴侶有一方得癌症是否會提高離婚率(答案是大多不會)、母親在職場工作與否會不會影響女兒長大後進入職場的機率(答案是會)等等。

其他國家的研究人員無法在自己國家研究的議題,有時也會請北歐學者來探討。例如,筆者的研究團隊近幾年就有持續收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研究經費,用於雙胞胎、高齡人口相關議題。

丹麥「生活環境」如何吸引人?

除了學術環境和資源之外,丹麥整體環境也格外吸引願意出國的學者。

一、英語通用性高

相較於歐洲其他研究大國(例如德國、義大利、法國),丹麥人普遍都會說英文(他們的母語是丹麥文),因此在研究、教學,甚至是日常生活當中,對外國人來說都很方便。

丹麥人的英文程度相當好,工作同事、餐廳服務生,甚或是路邊醉漢都能以英語溝通。相較之下,德義法 3 國的學術研究也是出了名的優秀,但若要去他們的大學任職,就得先學會他們的語言,否則很難被圈子接納。近期英國脫歐,更是提升了北歐環境的吸引力:想要留在歐盟的外國人,放棄了英國夢,紛紛跑來北歐。

二、擁有極高的生活品質

讀者們聽到「北歐」,可能會聯想到簡單、舒適、高生活品質的樣貌。依憑實際居住在此的經驗,我證實:這是真的。

每年的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前幾名幾乎都有北歐各國,且北歐人每週平均工作時數是 37 小時,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這裡更是天堂。因此,對於帶著小孩、舉家搬遷的年輕或中年學者而言,北歐的吸引力非常之高。

三、在歐洲國家之中,提供相對高薪、較佳的工作機會

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如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北歐的薪水相對較高,因此吸引了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優秀年輕學者。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更是北歐國家中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也因此對年輕人有很強的吸引力。

從丹麥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什麼?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學術界,我觀察到以下 3 點值得一提,希望可以與台灣學術專家及政策制定者激盪、討論。

一、大學的世界排名在丹麥並非首重

根據個人觀察,相較於亞洲或美國,歐洲人不大在意學校的排名。

亞洲對排名的執著不必贅述,美國人也多少有對名校的迷戀。我來到歐洲之後,卻發現歐洲學術界比較喜歡討論「研究團隊」的成功與否,而非「大學」的排名,在我的領域中,優秀的教授及研究團隊其實不一定在鼎鼎大名的大學任職。舉例來說,我任職的大學國際知名度並不高,但我們的團隊卻在人口學及健康經濟學排名世界前幾。

另外,丹麥最有名的大學是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在丹麥得到歐盟研究經費的學者近半任職於此;然而,他們在不同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中,卻往往跟台灣大學不分上下,甚至在部分排名沒有擠進百名榜單。

在此重申,我不是教育政策的專家,因此能提供的僅是個人在實務上觀察到的現象。或許,台灣學術界專注於提升大學排名之餘,可花更多時間辨認哪些研究團隊具有潛力,值得提供更多資源及機會發光。也就是說,資源的投資、分配依據,也許可以從以「大學」為單位,轉移到「研究團隊」上。

二、研究數據的可用性

如同北歐各種資料庫一樣,台灣的健保資料庫對研究人員來說十分有吸引力。不過近幾年,台灣衛生福利部為了個資保護問題而增加了其使用人員的限制,造成許多不便。個資保護固然重要,但如果增加過多限制,恐會造成學術上的損失。

舉例來說,目前健保資料庫只開放本國籍的研究人員申請,所以外國學者即使來台也無法使用;北歐各國蒐集及使用的數據遠比台灣多,他們擁有相對完善的個資保護政策,因此也吸引了各國研究人員搬來北歐做研究,或透過合作方式與北歐學者共同出版,間接也豐富了北歐學者的研究經歷。

三、加強宣傳台灣說中文的生活環境

近年來,國外流行起學中文的風氣,許多高知識或高收入的歐美父母會努力營造環境,讓下一代能在生活中練習說中文。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提升,對台灣的能見度也有幫助。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外國人觀察到中國防疫政策極為嚴格,或許對住在中國這樣的環境有些恐懼。與中國相比,台灣的生活環境自由、方便許多,可以吸引想要生活在中華文化的年輕學者來台探險。

然而,從另一觀點來看,我們說中文的環境對於「對中文不感興趣」的外國學者來說,相對不容易適應。丹麥及其首都哥本哈根是很國際化的地方,居住的外國人相當多,部分聯合國組織的辦公室也坐落於此。在大學任教的我們,每天應對或教學也只須說英文即可;而台灣(或台北)是否夠「國際化」?大學行政系統是否能提供學者英文服務?可能是可以加強的方向。

結語

丹麥在歐洲是個小國,卻能比其他強國更成功地吸引優秀外國人才前來發展,擴充丹麥的學術界資源,確實不容易。

台灣作為東亞及亞洲相對較小的國家,或許能從丹麥的案例汲取成功經驗,將之借鏡、轉化、調整,在未來也可能成為吸引優秀研究人才的世界學術重鎮。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丹麥學術圈為何強大?──這些特色吸引各國頂尖人才,讓小國成為「研究天堂」》,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來自臺灣的丹麥媳婦,亮麗背後的洋蔥路

荷蘭全國只有 14 間大學,為何能吸引更多國際人才?

作者簡介:

張宇文,台南人,一直努力成為世界人。目前在丹麥高等研究院(Danis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當助理教授。公共衛生博士,研究全球衛生、健康經濟學、以及如何準確測量健康。最感興趣的兩件事情:研究如何減低世界上貧富、健康、機會上的不平等,以及如何每天變成更好的自己。曾任企業管理顧問及餐廳服務生。平常做研究學新東西之餘、都在陪兩個小孩在公園盪鞦韆。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