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求職】為何外國人在台灣就業不吃香?

作者:Alan McIvor

本文作者是在台灣就業(非外派)的外籍獵頭 Alan,雖然他的工作大多是替台灣人找工作,但身為外國人的獨特身份,也讓他成了許多外籍專業人士在台就業的諮詢對象。根據 Alan 本身經驗和多年觀察,這些人在台灣求職不易,本文上篇主要分析背後可能的原因;下篇則提供外籍求職者可能的解方。

若你是外籍人士,你可以找到在台灣建立職涯的建議。

若你是台灣企業的中高階主管,可以進一步了解在台灣與外籍專業人才互動的機會和可能性。

若你是擁有外國朋友的台灣人,希望能運用專業在台就業,歡迎和他分享這篇文章。

我曾於多種不同場合談論過外籍人士在台工作這個主題,All Hands Taiwan、加拿大商會、外貿協會這些機構也曾各自主辦過探討此問題的活動,而我也有幸受邀在這些活動以及一些就業博覽會上擔任過講者。「我在這裡有什麼工作機會?」是在台外國人社群裡最普遍的問題,我選擇了「苦樂參半」作為我的文章副標,不是指外國人在台灣飽受磨難,而是要暗喻在台外國人進退維谷的真實處境:台灣的生活很美好,但專業發展的前景卻很黯淡,留在台灣,你就得接受「苦樂參半」的挑戰。

讓統計數字說話

截至 2019 年底也就是疫情之前,有 779,566 名年滿 15 歲以上的外國人居住於台灣。在這當中,約 92% 來自東南亞,約 14,000 人來自其他英語國家。勞動部將外籍工作者區分為兩大類別:產業、社福移工以及專業人才或特定專業人才。這些分類傳統上被稱為藍領和白領。藍領勞動力市場有 719,487人,大多數從事製造業和家庭照護工作。而至於白領人口的部分,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統計數字:

  • 5,084 名從事教育相關職業(其中 4,367 人為補習班教師)

  • 19,929 名從事專業技術性工作(主要為工程師)

  • 1,266 名從事旅館餐飲服務業相關職業

  • 1,712 名從事藝術和娛樂相關職業

  • 3,118 名外國企業董事(台灣區總經理、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若檢視 2022 年的最新統計資料,會發現整體結構上並無太劇烈的變化。

很遺憾的是,由於我本身並沒有直接接觸到移工、其雇用公司或者工作環境的機會,我對台灣藍領勞動市場的專業知識十分有限。我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協助招聘大台北地區的中高階白領人才,因此本文的重點將會放在所謂的白領勞工、亦是我最有資格談論的領域上。

我是誰?

我之所以會受邀針對外國人才相關主題發表演講,是因為我是一名任職於台灣保萊德集團的獵人頭顧問。

我工作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對台灣的勞動力市場和招聘趨勢保持極高的敏感度。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團隊往往會仰賴獵人頭顧問與他們分享市場資訊,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我們會彼此交流八卦和資料。效率高且經驗豐富的獵人頭顧問同時也會是自己所專精的就業市場的專家。

除此之外,我還是個外國人,更精確的說,是一位年輕的蘇格蘭紳士。身為市場上為數不多的外籍招聘顧問,我吸引了很多外國人向我尋求就業市場相關的建議。我平均每周會和 2-3 位不同的外籍人士討論他們的職涯發展,這些應聘候選人都擁有獨特的專業背景,因此我會視各人情況量身打造不同建議。接下來,我想談談一些台灣典型的工作類別。

教育業

對於選擇教育作為職業的專業人士來說,台灣充滿了機會。不僅有上千個幼兒園和補習班的職缺,資歷完整的教師還可以去嘗試一些知名國際學校的職位。從事教育事業的方法十分多元,包括教書、開語言學校、當教練、編輯教科書等不一而足。我個人認為教學是一項困難但收穫甚豐的職業,我在台灣的很多朋友都在這個領域工作。我的看法很簡單:如果你喜歡這個行業,覺得工作內容有挑戰性,薪水也不差,那就恭喜你啦!

不過,我必須要說,我在這裡所遇到多數感到挫折的專業人士都是志不在教育的外籍老師。我自己也曾經是其中一人。我先在台灣教了 4 年英文,後來決定孤注一擲搬到上海去挑戰新的領域。以結果來說,我賭贏了,現在我已經在獵才產業待了近 10 年。對於希望從教學領域轉戰到另一個行業的外國人來說,整個過程會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我會在後半部的文章嘗試回答「我要怎樣才能跨出成功的一步?」的大哉問。但首先,我想先釐清在這種情況下尋求建議的人和在金字塔頂端的外派人員的差別。

外派合約

業界所謂的外派合約,是指外籍專業人士被派往台灣分公司工作時所簽訂的合約。此類人才由總公司直接聘用,在他們的職涯當中,他們的工作地點通常十分機動且全球化。這些跨國企業派駐的分公司總經理和一般的受薪階級的待遇層級有如雲泥之別。外派合約的內容包括租金、專屬司機、子女私校教育、返國機票和巨額工資等。相較於一般勞工,公司所投注在此類駐外人員身上的總費用可說是天文數字。

如果你屬於此類外籍專業人士,那我沒甚麼建議可以給你。若你現在有一份優渥的外派合約快到期了,想在當地找到一份有類似待遇的工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對於已經居住在台灣的外國人,想在這裡找到工作,我們就必須和其他台灣同事一起遵守同樣的遊戲規則。大多數情況下,在台灣獲聘的外國人的工資和他們的台灣人同僚差不多。和教學業界不同,來自「海外」並不代表他們有資格享有較優惠的待遇(本應如此!)。

為何外籍人士在台灣就業市場這麼不吃香?

在我向希望留在台灣建立事業的外籍專業人士提出建議之前,我想先討論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為甚麼台灣的就業市場限制這麼多,對外來者如此不友善?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我認為這會是一個很好的 MBA 論文題目(有點心動!)。我私底下與人討論時最常給的答案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論點:我認為外國人在專業市場的機會並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台灣在近現代歷史上並未長久受到歐洲人殖民。對比之下,全世界的主要城市在經歷了長期(而且往往是殘酷的)歐洲殖民統治之後,通常會變得更為國際化,也更加適應世界公民的思維模式。

像香港和上海這樣的地方,逐漸接受了外商和外國商人成為常態。然而,在台灣的現代化過程中,本地市場並未受到西方企業及人民強烈的影響,相較之下被日本文化影響更多。台灣基本上仍是一個同質性很高的社會(除了原住民,他們自身的歷史和與殖民者的關係也充滿了暴力和苦難)。這導致台灣的企業大多十分本土,沒有聘雇很多外國白領的歷史。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現實情況是,這裡大多數的企業幾乎沒有聘用外籍專業人士的經驗。

就現今就業市場看到的情況,如果要在會說英文的台灣人或者會說中文的外國人間選一個,幾乎永遠是前者獲勝。舉例來說,一家產品銷售到全球的台灣大企業,其員工組成基本上全由台灣人所構成。如果這家公司想要進入俄國市場,他們的銷售團隊會雇一個會說俄文或英文的台灣人。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很荒謬──常理來說,如果要在巴西市場成功行銷一件商品,採用一個來自巴西的行銷人員,通常會比一個剛好被分派到負責此地區的台灣人來得有效率。然而,這卻不是台灣企業的常規做法。

有些台灣外商 99% 的員工是台灣人,反而比台灣企業更本土化。這些跨國公司看似是外籍專業人士尋求在台第一份工作的好地方。譬如說假設你來自法國,你或許會認為 L’Oréal (萊雅)、Pernod Ricard(保樂力加)、Air Liquide(液化空氣集團)或 Chanel(香奈兒)的台灣辦公室可能會雇用你。機會當然是有的,我也不會阻止任何人去挑戰這些公司。然而,這些公司的本土化程度相當高,其背後原因也非常合理:對專注於本地市場的這些企業來說,聘用嫻熟當地語言及文化脈絡的當地人有助於獲取高營收。以 L’Oréal 為例,聘雇法國人來從事中階銷售、行銷或供應鏈工作的情況相當罕見。據我個人觀察,唯一一些較特殊的例外是全球管理培訓幹部計畫或者酒商的品牌大使。

問題亦不出在我經常聽到的薪資成本或工作簽證。和台灣專業人士討論這個話題時,他們通常會猜測可能是因為企業不願意支付外國人更高的薪水或是工作簽證很難申請。我不認為上述的任一個藉口站得住腳,從事專門性技術性工作的外籍人士,申請工作簽證(居留證)的門檻是月薪 47,971 元──在台灣此類專業工作中,就連初階員工的月薪通常也有 6-9 萬元,因此公司要申請工作簽證或居留證並不難,費用也不高。和許多國家相比,台灣的工作簽證條件算是蠻合理的。

所以說了這麼多,問題的解方呢?歡迎至換日線網站閱讀下篇。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外籍人才在台灣:苦樂參半(上)為什麼台灣企業不傾向聘僱外國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外國人觀察台灣近 10 年,給本土企業和年輕世代的衷心建議

英籍專業獵頭在台灣,他還是位樂團主唱!專訪 Alan McIvor:幫臺灣人找外商工作 8 年後,我想給你 5 個建議

作者簡介:

Alan McIvor is a Scottish headhunter who has been based in Taiwan since 2009. His academic background i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history although is professionally focused more on business topics related to the Taiwan market. Currently the Practice Leader at Paul Wright Group, he is an expert in Taiwan market working culture and recruitment practice and frequently appears as a keynote speaker and University lecturer all around the island.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