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一群荷蘭學生,讓台灣人看到「世界頂大」格局

作者:李可心

還記得加入難民培力組織 Habibi.Works 的第一個早晨,不到 9 點,4、5 位扛著線材、維修器具的夥伴首先進門。我們相互開心地打著招呼,正當我準備詢問關於入職流程時,對方笑笑地澄清:「哦!我不是 Habibi 的人,我們是來蓋太陽能電板的團隊。」

在接下來幾天相處與工作後,才知道他們是來自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的團隊,名為 Energy for Refugees(簡稱 EfR),多數是永續能源科技系(MSc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y)的碩士生。EfR 是個於 2017 年、由學生發起的計畫,為難民和相關組織建設太陽能發電系統。

還記得安裝完成那天,所有人興奮地看著電箱上顯示的電量數據、聽著 EfR 講解,也學習如何維護系統。大家最後在太陽能板前拍了張大合照,晚上也為 EfR 辦了場盛大的歡送會,之所以這麼感謝他們,正是因為知道這項計畫對難民與難民組織而言,有多麼重要。

緩解難民組織最棘手的財務與獨立性難題

我在加入 Habibi.Works 的第二週,就遇到組織資金短缺問題,瞬間了解到經營難民組織的辛苦。負責人提到,隨著難民議題逐漸退燒,組織金援以及能申請到的補助都逐年下降,俄烏戰爭爆發後,捐助資金更是大幅縮水,甚至因為財務吃緊,在我擔任志工期間,一度考慮收掉 Habibi.Works。如何建立一個更加獨立、永續的經營模式,向來是組織不斷思考的問題。

不只財務困難,在難民組織工作的期間,我也清楚見證組織與難民群體在希臘警方、政府前的矛盾與無力,往往要面對警察單位的排斥、冷眼,甚至是刁難,而作為外國組織,以及有求於當地政府的難民,往往只能忍氣吞聲,自行想法子。

永續經營以及建立獨立性正是許多類似的難民組織努力的目標,EfR 的計畫恰恰協助緩解了以上兩項難題──除了降低了組織的電費壓力,能源獨立也讓營區或組織減少對當地政府的依賴。不僅如此,作為 Habibi.Works 的一員,EfR 也實踐 Habibi 精神,與大家相互學習、交換技能。志工與難民們都參與了太陽能板建設,以及後續的操作與系統維護培訓,過程中,所有人都對電力設施與系統維護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台灣呢?我們的教育如何融入對國際的貢獻?

EfR 在 Habibi.Works 工作的那兩週,每天看著 EfR 夥伴忙進忙出,經常到了半夜還在進行安裝作業,假日時間也要與教授、贊助者通話討論。參與的學生不只需要負責安裝、搭建太陽能板設施,從一開始與難民營接觸、說明,一直到赴當地所需的交通住宿費用募款、社群媒體推廣,以及安裝後的系統訓練與售後服務,都要由這 10 人團隊完成。看著他們,再回想自己大學時期的校內媒體實習,雖然同樣是為了「學以致用」,但思考議題的深度,與所達成的社會影響力,相較之下卻是天差地別,心境只能用「慚愧」二字形容。

在和一位 EfR 夥伴聊天時,他對我說:「這兩個禮拜我能學到的,遠超過我在學校學的。」他指的學習,不只是實作的練習,還包括對難民議題的了解,以及因此對世界的多元看法。而他們離開 Habibi.Works 後,還要再去另一難民營,進行同樣的太陽能板安裝工程。

台夫特理工大學是世界頂尖理工大學,被譽為「歐洲的麻省理工」。我想它的頂尖,不僅僅在於優異的學術表現,還包括學生的社會參與度,以及對世界的認識與關懷。光一項 EfR 計畫就同時達到:提供學生實作經驗、促進學生了解國際議題、降低組織負擔、提升組織獨立性,以及難民技能培訓。

在 3 個多月的難民工作結束後,我又在西歐幾個國家待了數月。令人驚訝的是,不論在酒吧、民宿或交通工具上認識、聊天的人,都對國際議題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不少更展現高度的國際關懷。在與部分人進一步聊天後才知道,原來他們過去的教育中,便融合了對公共議題的探討或辯論。回想自己過去的國高中就學經驗,校方對公民課程的重視程度,遠低於數學、國文、物理化學等科目。到了大學,縱使是就讀新聞系,公共議題或國際事件的課程數量與深度,也不及寫作、器材操作等實作課程。

不過這幾年,我對台灣的世界公民教育已經越來越有信心,除了看到國際新聞報導的品質與頻道快速增加,在教育方面,也看到包括「台灣放伴教育協會」、月經平權倡議組織「小紅帽」等,將各式公共議題帶入教育體系的組織。不僅如此,俄烏戰爭期間,陽明交大發起烏克蘭學生獎助專案,向企業募款協助烏克蘭學生在陽明交大繼續完成學業;土敘大地震爆發時,新竹的桃山國小也有師生共同發起的募捐活動;台灣更長期派遣農業技術團至我國邦交國或開發中國家協助農業技術,當中不乏台灣農業相關科系的學生。

當前國際對台灣「頂尖」的印象,主要聚焦於半導體與民主發展,不過期待未來,當向國際提到台灣,我們的「頂尖」,還能包括對國際的關懷以及在世界議題的貢獻。而我相信,這一天不遠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一群荷蘭學生,讓我看到「世界頂大」的格局──不一樣的國際志工(十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撰寫企劃、群募資源、跨國組隊、為難民興建衛浴與廚房⋯⋯這群高中生全部自己來

當忽視他人的痛苦成為習慣──冷酷的死亡數字、無感的老師學生、失格的國際教育,該如何改變?

作者簡介:

李可心,國際關係&社會研究者/喜歡觀察、分析身邊的事物,和出書有點緣分,20歲從自身背景出發,出了一本《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2021 年和美國台灣觀測站夥伴共同出版《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2022年再與工作夥伴共同書寫《資訊判讀力》。對這個世界仍舊有許多不了解,因此喜歡到處體驗、學習,並解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