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台灣人在美國校園,收到「持槍者警告」

作者:李韋萱/東方美.不美

離開了百人的演講廳,我特意選了一間空無一人的教室,準備享受個人午後時光。卸下書包,泡了杯熱綠茶,筆記本、筆電、平板就定位的日常儀式感醞釀完成後,準備開始讀書。此刻,我聽見教室外傳來防空演習的警鈴聲響,音量在惱人與可忽視之間,不至於影響學習,但也絲毫不帶有緊急的意味。於是我不以為意的認為只是正規警消測試,繼續翻閱著五十幾頁不同膽囊異常的投影片檔案。手機螢幕突然亮起,彈出了學校安全簡訊:「校園疑似持有槍枝者,警方正在前往校園,請就地避難。」

我腦中立刻浮現所有曾經看過的美國校園槍擊案新聞,情緒還趕不上理智,邊用手機上網求證,邊關燈,邊評估教室內有哪個角落適合躲藏。雖然學校推特資訊證實沒有「正在行兇的」槍手(Active Shooter),但內心總擔心持槍者會突然理智斷線而開火。

教室的玻璃門沒有手動鎖,燈的開關是行動偵測裝置,因此就算關了燈,只要有任何較大的動作,燈就會自動開啟。當心跳趕上了焦躁的情緒時,我找了一個自認為安全的避難處:窗戶底下,沙發後面。要是槍手從窗戶看進來應該不會看到我,沙發也能擋住從門進入後的視線。我屏住呼吸,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無助地望著桌上沒收拾的東西,心想躲得再好,這或許仍會暴露我的蹤跡。一邊想著,我一邊急忙傳簡訊給朋友,問問他們的狀況還有究竟該怎麼做。

一位在奧克拉荷馬州長大的朋友告訴我:槍擊演習或是持槍人威脅學校,從小學開始就是家常便飯,因此從小訓練該如何躲藏與保護自己已成為他的下意識反應。他冷靜地告訴我:關燈、鎖門、躲到角落。我焦急的說門鎖不了。他建議若可以移動到廁所並鎖門站在馬桶上。我說,這時候移動,尤其是在充滿玻璃落地窗的大樓裡,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他視訊要我讓他看我的周遭環境,冷靜地告訴我躲得很好,不要太緊張,應該不會有事。就這樣,同個姿勢,憋著早已滿脹的膀胱,兩小時後一封「一切安全」的簡訊讓我心有餘悸的站起來了。很難想像在許多槍擊案中無辜的民眾就是在如此平凡的日常中喪命。

槍枝管理法案背後的意見分歧

回家分享自己驚悚的一天,從小在加州長大的室友不以為意並諷刺的笑著說:「這就是搬離美國最好的兩個原因:槍枝和醫療。因為我們的醫療覆蓋率不足以照顧因槍擊案重傷的病人。」

回想起在此前,校園槍擊案層出不窮,包括 2012 年康乃狄克州的桑迪胡克(Sandy Cook Elementary)小學槍擊案造成 28 人死亡、2007 年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兩起校園槍擊案則造成 33 人死亡。而每當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後,槍枝控管的議題總會引發社會大眾和政治人物的關注,共和黨與民主黨總是唇槍舌戰、互相推卸責任,最後無疾而終,直到下一次事件發生後,相同爭議再次浮出檯面。日前的南加州長老教會槍擊案、紐約州水牛城超市槍擊案更是放大了槍擊動機背後的種族仇恨和政治議題。

一篇 2019 年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指出,每發生一件重大槍擊案件,接下來的一年內,各州提出的槍火法案平均會上升 15%,而成長比率和媒體對於事件的覆蓋度相關。然而論及這些新法案是否能順利通過成為正式法條,卻取決於各州執政黨派。在這份研究中,重大槍擊案件後,共和黨執政州裡鬆綁槍枝規定的法案通過數量增加了兩倍。然而,在民主黨執政州中,槍枝管理相關法案通過數量和加緊槍枝管制的法案與重大槍擊案並無明顯相關。

許多研究都指出槍枝擁有之法律與重大槍擊案發生的比率關係。《英國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便指出:在 1998 和 2014 年間,美國槍枝法較寬鬆和較多槍枝擁有者的州發生槍殺比率較槍枝法嚴格的州更多,而此差異在 2010 年後更加懸殊。

至今每每談及這個議題,美國民眾的看法仍然分歧。有些民眾認為就是因為槍擊事件普及才需要擁有槍枝自保,但另一派認為槍擊案造成的原因正是槍枝持有的規範太過鬆散。再次和那位指導我躲藏並身經百戰的白人男同學聊起近期接二連三的槍擊事件時,他只皺起眉、搖搖頭說,「身為美國人,這已為家常便飯,就好比你們亞洲的颱風天一樣。我們能做的,只有平時演習做好,事發時聽天由命。」就這一點而言,我們的生活倒是差不了太多。

身為毫無投票權的外國人,在槍枝議題的紛擾中,我只盼悲劇不要再次發生,並且多方尋求美國同學的自保經驗,自己多加揣摩與演習,以自求多福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我在美國校園,第一次收到「持槍者警告」──在這裡,「從小學就開始槍擊演習」》,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校園槍擊、慘案頻傳,美國人為何仍支持擁槍?
【加州教會槍擊案】出於政治動機的仇恨犯罪,這次瞄準了台灣人?──外人難解的國族情結

作者簡介:

李韋萱,土生土長台灣人。美國艾默里大學生物學士,英國劍橋大學流行病學碩士。曾於阿根廷交換學習。目前已回到艾默里大學醫學院攻讀醫學院和流行病學博士雙學位。關心的議題包含食物正義,健康不平等,貧富差距,永續發展等等。前陣子在台灣透過打工和參與不同的活動、讀書、累積不同領域的視野和經驗。目前也正在經營一個明信片設計IG帳號(friend_of_afriend),透過結合插畫和書法紀念我散布世界各地的朋友也傳揚繁體字的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