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我在英倫現場,見證舉國無聲的失落

作者:陳怡潔/在倫敦醒來

大家都知道這天總會來的。

自從菲利普親王逝世,全國上下送別了一位重要王室成員後,這樣的預感就一直在很多人的心上。

今(2022)年 6 月 3 日,為了慶祝女王白金禧,全英國都多放一天假。有人趁難得的長週末出國旅遊,有人與王室同慶,和街坊鄰居辦 street party,投入時間和金錢籌劃的過程中,有人開玩笑地問,萬一女王在白金禧前怎麼樣了,那我們還有假放嗎?

說是這樣說,沒有人是認真的。就算有這樣的可能,沒有人希望它成真。女王已經在位這麼久,比很多人的一輩子都長,從二戰時的少女公主、匆匆登上王位的少婦,到帶領英國走過數十年風風雨雨的伊麗莎白二世,她是英國人唯一的女王,是大英國協穩固的基石,是世界上最受愛戴的曾祖母,也是英國在世界近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她的存在就像空氣和水,像永不落下的太陽,很難想像沒有女王的英國會是什麼樣子。

令人措手不及的 9 月 8 日

9 月 8 日這天,倫敦的天氣很陰沉,雨一場又一場的下,除此之外,是個尋常的工作日。早上看 BBC 新聞時,唯一跟王室有關的新聞就是威廉和凱特一家搬到溫莎城堡旁的 Adelaide Cottage 後,3 個小孩跟著轉學到 Berkshire 的 Lambrook School。適逢 9 月初的開學週,白金漢宮發佈了威廉和凱特牽著 3 個孩子──喬治、夏洛特和路易,一家人開心地走進校園的照片。

大約中午,女王「身體不適」, 兒孫趕赴蘇格蘭巴摩拉城堡(Balmoral Castle)探視的新聞出現,我邊工作邊掃視了一下標題和內文,心想女王前一日才接見過即將上任的準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健康狀況應該不是太差,大概是媒體捕風捉影誇大報導,沒有特別放在心上。下午工作告一段落,在信箱裡發現《換日線》的邀稿,請我針對女王身體欠安的消息寫些觀察,我才覺得女王的情況可能不太樂觀。還來不及細想,朋友就傳來了簡訊:「女王過世了。妳要不要去白金漢宮?」

我沒有去白金漢宮,只是點開了 BBC app,讓頭條新聞證實這個消息。我不是王室迷,但是入籍英國那一天,我宣示效忠伊莉莎白二世,在司儀引領下和其他入籍者唱了〈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排隊在裱框照片旁和女王「合影」留念,從那一刻起,我覺得自己真正成了英國的一部分,成了女王的子民。

我對這位遠遠看過一次的老太太,始終有著由衷的喜愛和尊敬。她的過世,對我和大部分的英國人,以及眾多王室粉絲來說,就像失去了親近的長輩。很快的,台灣和加拿大的親友傳了訊息來,巴賽隆納分公司的同事們集體向英國同事表示哀悼,所有的社交媒體上,都充滿了女王的照片與悼念的貼文。頓時間,這個大家都想過、卻沒有預期真的會發生的一刻,就像窗外的雨,真實而濕冷的落在這片土地上:這一天開始,英國再也沒有女王了。

雖然已經有心理和實質準備,王室內部早已擬好並排練過「倫敦橋計畫」,各家媒體備用的訃聞稿大概也已修改無數次,但是真的發生時,還是令人措手不及。主播沉重的口吻與哀傷的眼神,訴說了整個國家的心情,沒有人真的準備好這天的來臨。電視新聞不斷報導,同樣的片段不斷重複:女王穿著各種顏色的套裝,搭配相同色系的帽子和包包,掛著微笑向眾人揮手致意,那是無法取代的集體記憶。不只英國人,世界上所有人想起女王大概都是這樣的畫面,即使對王室的存在持反對意見,也很難不喜歡這樣一個溫和的老太太。

英國人無可取代的集體記憶

在英國,女王無所不在:耶誕節收看女王在電視上的祝福演說,是無數家庭的傳統;戰爭紀念日,女王依例出席追思活動,在紀念碑前獻花;國家重大建設資產,毫無異議地以女王命名(比如希斯洛機場的 Queen’s Terminal 和剛開通的 Elizabeth Line、海軍軍艦一律 HMS - Her Majesty’s Ship 等等),請女王到場剪綵;朝野政局變動,即使沒有實權,也必須得到女王支持(新首相上任前要拜會女王,上任後要定期向女王報吿);國家出現危機,只有女王的發言能夠穩定民心(如近年的恐怖攻擊、脫歐和疫情)──大大小小的事務,各式各樣的場合,就連街頭巷尾的 Pub,都和女王脫不了關係。女王是英國安定的力量,她優雅的儀態和內斂的氣度,是英國人引以為傲的自制與修養,也是戰後世代堅毅與低調的象徵。

近年來,女王因為年事漸長而減少出席公眾活動,許多需要王室成員出席的場合,都改由晚輩接替,然而外界對她的興趣從來沒有減少。Netflix 的影集《王冠》(The Crown)在全球大受歡迎,許多年輕一輩的觀眾跟著影集第一次認識女王。雖然劇情是大略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並不受到王室認可,但是年輕貌美的公主和英挺帥氣的王子的愛情故事,因父親過世而擔起一國之君的意外轉折,又因子女的婚姻飽受輿論衝擊的家庭劇情,若不是真正發生在女王身上,再有想像力的編劇恐怕都寫不出如此戲劇性的人生。(據悉《王冠》第六季正在拍攝中,因為女王過世暫時停拍。)

無論有多少電視電影、多少影像文字,試圖挖掘女王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試圖剖析她堅定冷靜的外表下,必然承受的壓力、必然做出的犧牲,和必然複雜的情感,都沒有辦法呈現她這一路經歷的百萬分之一。女王的一生注定是個令人著迷、傳頌歷史的故事。

倫敦街頭無聲的哀思

女王走過了倫敦橋,和父母妹妹及丈夫團聚,終於可以卸下肩上重擔,好好的休息。她身後的英國,面對的是嶄新而未知的局面:新首相、新國王、失去民心的政府、失去重心的王室。而這一切,再也沒有坐在白金漢宮裡的女王來告訴大家,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 We will meet again. ”(取自女王在 2020 年 4 月,對封城中的英國人發表的演說),整個國家像失恃的孩子,茫然而悲傷,不知如何是好。

隔天下午出門時,報紙全賣光了。地鐵站和店家貼出女王過世的告示與悼念文,一路上只要有電子廣告的地方──尤其是倫敦地標、皮卡迪里圓環的弧形大看版,都是女王的照片,上頭簡單的寫著「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1926 - 2022」或「ER II 1926 - 2022」(ER 指 Elizabeth Regina II)。千言萬語的不捨與懷念,盡在不言中。

除此之外,所有的旗竿一律降半旗,著名的百貨公司 Selfridges 和 Liberty 關門一天,大部分的活動與賽事也都取消。週五傍晚的倫敦依然繁忙,人來人往的街道一如往常,但是空氣中蔓延著異樣的沈默,無聲的失落。英國近代史上,繼黛安娜之後最大的國殤,畢竟還是發生了。

大家也都知道,當這天來的時候,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另一個伊莉莎白女王,把一生奉獻給國家,帶領她的人民從戰後走到 21 世紀,從黑白變成彩色,從平面進入數位,如此長遠、充滿崎嶇的一段路。因為如此,好幾個世代的人們,對女王長久而深刻的情感,沒有人可以取代。往後的〈God Save the King〉,唱起來恐怕很難有同等的崇敬與由衷的感動。

照耀了日不落國 70 年的太陽,消失在地平線的另一端,再升起來的是不一樣的日光。英國的未來或許風雨飄搖, 但是女王的餘蔭不會遠離──她在每個以她為名的地方,在每個以她為榮的心上──我們何其有幸,能夠稱呼這樣一位令人欽佩的長輩:「Ma’am」。

Farewell, your Majesty. Thank you for being our Queen.

Good night and sleep tight.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女王走過倫敦橋──我在英倫現場,見證舉國無聲的失落、無盡的懷念》,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26-2022)紀念專輯

英國女王為何與這隻熊共進午茶?──背後隱藏的政治考量

作者簡介:

陳怡潔,台北市出生長大,16 歲看了 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從此愛上歐洲,日夜夢想搭火車環遊歐洲各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倫敦大學學院歐洲文化碩士,曾任職旅遊業,兼職教育業,現職一個法國人的太太,兩個跨文化小孩的媽媽,和不定期夜班部落客。移居倫敦十七年,對這個城市仍然充滿熱情與好奇。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英國女王駕崩
威廉邀哈利夫婦同框 專家:會讓女王深感自豪
美媒爆料:女王價值34億元珠寶全贈凱特
查爾斯遭爆難伺候 專人擠牙膏、出遊帶一整車家具超龜毛
英女王在位70年見13位美國總統 白宮:拜登將偕妻出席國葬
伊麗莎白二世逝世 澳洲女孩收到女王「生前最後一封信」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