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在德國生活多年,我喪失了「身分」
作者:楊書宜/書宜在德國
德文裡有一個字是"Fernweh","fern"意思為遙遠,而"Weh"則是疼痛,兩字合併,用來描述人們對於去到遙遠地方的渴望。
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有著深深的"Fernweh",總是嚮往著將來有一天,能去到歐洲生活。這樣的"Fernweh",在過去一直是我努力生活的動力。直到後來來到德國留學,終於有一種夢想達成的感覺。
然而,真正開始在國外生活時,各種挑戰隨之而來,其中之一便是對「歸屬感」的困惑。
無處為家:在頻繁搬遷中喪失「身分」
曾經,歸屬感的缺失讓我感到無比難過。我從不覺得自己真正屬於任何地方,無論身處何地都像是一個過客。尤其是住在國外的這些年,我搬了許多次家。雖然換新環境和公寓偶爾帶來新鮮感,但隨之而來的奔波與不定,卻也加深了孤獨與悲傷。
離鄉多年,我對於臺灣的歸屬感已逐漸淡去。而在國外生活,頻繁的搬遷更讓我難以在異地建立穩定的歸屬感。這樣的掙扎,可以稱之為身分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搬到一個新的國家或城市,意味著離開熟悉的環境、親友,以及在特定文化中構建的身分。在這過程中,人們對自我的認知開始轉變,並反思:「在新文化中,我是誰?」或者「我的歸屬在哪裡?」
雖然這樣的迷茫是旅居異地的常見過程,但若未正視並調適,可能加重困惑與焦慮感。倫敦國際心理諮商診所(The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Clinic)便指出,身分認同危機是許多旅外人士的主要壓力來源,尤其是在適應異地生活的過程中。
許多人難以在異地找到真正的「歸屬感」,即使時間久了,與當地人之間依然存有無形的隔閡;而當回到家鄉,卻又感到自己彷彿成了「外國人」。這樣的掙扎有時甚至伴隨一生。因此,以健康心態面對身分認同的困惑,並找到平衡,成為不可忽視的課題。
以「觀光客心態」重塑歸屬感
在國外住了幾年,我也慢慢在摸索中,找到新的思考切入點。
今年,我遭遇了一次意外──左腳踝骨折。那劇烈的疼痛和無法自如行動的日子,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我深刻感受到人生苦短,學會「活在當下、享受生活、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歸屬感,我的看法也因此有所改變。我開始將自己視為這個世界的「觀光客」,而正是因為接納了這個全新的身分,心靈也因此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釋放。
把自己當作世界的「觀光客」,不僅意味著接受地理位置的流動性,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調整,以及自我期許的重塑。觀光客的心態蘊含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由感,鼓勵人們以好奇心探索世界,同時抽離於社會壓力,用更輕鬆愉快的方式看待周遭事物。
接受了這樣的心態後,我開始帶著更多的好奇心探索居住的城市。例如,參觀博物館、了解當地歷史,參加不同場合的交流活動。最有趣的是,我與一群熱愛音樂的創作者共同享受音樂的樂趣。與談得來的人共度時光,也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觀光客心態」也賦予我作為「暫時居住者」的自由感。在這個充滿未知的時代,未來充滿了不可預料的可能。無論是因工作還是其他原因,我或許會再次移居不同的城市或國家,而這種心態讓我能隨時做好準備,從容應對人生的變化。
除此之外,每逢假期,我會安排到其他地方旅行、認識不同的文化與歷史。最近的一次捷克之旅,更加提醒我,世界上有太多美麗且值得探索的地方。這也再次強化了「世界觀光客」這個身分的價值──無論身處何地,我都能保持好奇心,探索我已經居住多年的城市,並認識和了解那些對我而言仍然陌生的人事物。
不改變自己,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著作《做自己就好》中提到:
真正的歸屬感是深刻地相信自己與歸屬自我的心靈練習,如此一來,你可以向這個世界呈現最真實的自己,不論融入群體或獨自探索未知,都能得到尊重。要獲得真正的歸屬感,你不需要改變自己,而是要做自己。
這段話為我探索歸屬感的旅程帶來了啟發,也引發了我人生觀點上的轉變。
布朗提到,真正的歸屬感並不在於改變自己去迎合他人,而是在於坦然地成為自己。這一觀點對於像我這樣穿梭於不同文化之間的旅人來說,尤其有共鳴。我逐漸領悟到,歸屬感並非意味著融入某個群體或文化,或是與某個地理位置建立緊密的聯繫,而是在於對自我認識和接納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多元化、全球化的時代,身分認同早已不再局限於單一文化或國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綜合體」,承載多種文化的價值觀、習慣與思維方式。例如,我可以既保留臺灣的文化根基,也吸收德國文化的特質,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第三文化」。
觀光客心態與多元身分的融合,讓我能在異地生活中展現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刻意迎合他人或擔憂外界的標籤。我不需要因為渴望歸屬感,而把自己變成別人心中的模樣,反而能夠坦然地展現自我,接受所有的不完美。這樣的坦然與接受,讓我感到一種內心的安定,仿佛無論身處何地,我都能自在生活。
總而言之,這段跨文化的歷程教會了我:歸屬感並非讓自己固定在某個位置,而是學會與自己相處,並在多變的環境中找到內心的穩定和平衡。
我無需追求單一的文化身分,而是欣然接受成為一個跨文化綜合體。如此一來,即使身處異地、經歷再多次搬遷,我依然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快樂,正如布朗所說的「真正的歸屬感」。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德國生活多年,喪失了「身分」──為何「觀光客心態」反而讓我找到歸屬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旅外才幾年,已經聽不懂台灣的笑話了?!」──我如何面對「反文化衝擊」,重新「接上地氣」?
作者簡介:
楊書宜,一個住在德國的台灣人,喜歡觀察文化與思考,喜歡與人深度對談。興趣是散步、寫作、聽詩歌、古典還有爵士音樂。最近也在探索新的興趣,正在學習使用縫紉機,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出一件衣服。最喜歡的季節是夏天,也超喜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