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讀家】用 5 種訣竅,上台報告感動全場!
作者:Joy Yang
不論是求學階段還是職涯發展,我們都會面臨許多語言表達的機會。準備演講時,不少人經常擔心無法清楚說明重點,甚至過於緊張,以至害羞得無地自容,害怕被問到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
那麼,究竟要怎麼準備演講、注意哪些細節,才能呈現自己最好的狀態?
或許有 24 年實務經歷的演講教練高傑里(Trevor Currie),其所撰寫的《感動全場的演說之道:從歐巴馬到 TED Talks 百大講者,讓聽眾欲罷不能的七個祕密》,能替我們解答。
在本書,作者提供 7 種方法讓演講變得更完整,並以 TED Talks 百大講者的故事和數據為例,具有脈絡性地描寫這 7 個技巧。透過本文,筆者將歸納書中部分重點,與讀者分享身為學生的我們最能練習的 5 項訣竅。
一、把牆縮小
與其亂槍打鳥地把全部資訊都提供出來,作者建議我們準備演講時,應仔細思考聽眾的「需求」是什麼,並將重心放在這些重點──簡單來說,把演講當成一場「試吃」,給予適量的資訊即可。
這樣的概念,正如美國作家莉莉沃爾特斯(Lilly Walters)說過的:「成功的演講不是以你傳遞多少知識來評斷,而是觀眾接收到多少。」
二、打造觀點的箭囊
開場,經常是決定一場演講好壞的最重要元素之一。好的開場,可以讓講者和現場融為一體,也可以增加觀眾對於演講內容的期待度。
舉例來說,「說故事」是 TED Talks 百大講者最常使用的開場方式,像是以自身被詐騙、霸凌的經歷或職涯故事作為開頭,藉由搞笑或震驚的情節創造張力,吸引觀眾注意。不僅如此,如果能讓開頭與結尾互相呼應,更是錦上添花。
三、完成迴路
根據學者 Carolyn Atkins 的研究,良好的眼神接觸是使用 90% 的演講時間和觀眾眼神交流,若講者能達到此程度,聽眾會對演說給予更高的評價。
不過,雖然演講時要眼神交流是眾所周知的技巧,但該如何強化與觀眾的連結呢?作者建議我們與台下每位聽眾進行頻率 3 至 5 秒的眼神接觸,以人為單位,一位之後再隨機換成下一位,而非單純地「四處轉來轉去」,如此一來,講者可以減少給台下聽眾緊張和不自在感的機率。
另外,「暫停前呈現出的事實,比起其他重點會有更高的記憶點。」暫停,是演講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尤其是針對語速很快的講者,透過暫停可以讓觀眾思考你所分享的知識,也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組織接下來要提供的資訊。
四、善用問題
QA 時間,常常是演講時令人恐懼的環節,因為怕自己回答不出來,或是回答得不夠好。但如果真的回答不出,除了表示「我不知道答案,但會花時間去深入了解」以外,作者還提供了幾種實用的方法。
像是反問對方:「你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透過知道問題背後的意識,講者可以更好地切入答題方向;或是將問題導向在場的其他人,請台下觀眾、同事或你覺得可能更了解此議題的人來回答,不過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務必給「被選中的人」準備答案的餘裕。
五、信心的加乘
最後,也是演講中最重要的致勝關鍵,「信心」。如果說知識是內容,那麼信心就是包裝,透過好的包裝,內容的價值也會大大提升。
如何提升自己的信心?這經常是演講者的一大難題,作者提出了幾個具體方法,讓講者提高對自己演講的自信。
首先,彩排。作者強烈建議一定要規劃時間進行彩排,透過彩排的過程或觀看彩排影片,講者可以清楚看到哪些部分還沒準備好,進而更深入地檢視自己的缺點。
再者,你的緊張其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明顯。在作者進行的調查中,他發現講者認為自身呈現出來的緊張程度,遠比觀眾眼中的高出一倍!既然如此,與其讓你的緊張如等比級數般不斷增加,不如試著「正面關注聽眾」,而非一直注意自己哪裡不夠好。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專心聚焦在「如何讓觀眾滿載而歸」,停止自我焦慮。
著手練習吧!
因應疫情,線上視訊演講的機會也較以往增加許多,作者針對此情況提出具體的建議,例如:若想要增加自己臉部的輪廓,可以讓光線以 45 度角打在臉上,增加另一側陰影;或是將麥克風放置於距離嘴巴 15 至 30 公分的地方,會有最好的效果。
讀完《感動全場的演說之道》,我想到「美國文明之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所說:「所有優秀的講者都曾是不好的講者。」
面對演講,緊張是人之常情,我們可以試著在每次演講時提早準備;在準備時確定好自己演講的重點,安排故事以創造張力、增加代入感;加強與觀眾的眼神接觸,強化彼此的連結;站定好位置,在發言時增加自己的氣場等。這些技巧都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和演講完整度。
即使我們不會變成一位「完美的演講者」,但透過不斷嘗試與進步,一定也能從「不好的講者」蛻變為「更優秀的講者」,共勉之!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感動全場的演說之道:從求學階段開始練習!5 種讓聽眾欲罷不能的訣竅》,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作者簡介:
Joy Yang,以學生的視角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和新聞時事。喜歡透過電視劇和電影欣賞不同的人生,透過書本獲取不一樣的觀點,透過寫作釐清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