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運動】德國人其實沒有這麼熱愛足球?

作者:趙崇任/德意志人文觀察

提到德國的大眾文化,足球無庸置疑佔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不僅許多德國人都把踢足球當作休閒運動,甚至許多青少年都把成為職業足球選手當作人生目標。德國作家烏利希(Bernd Ulrich)與妻子恩格(Ursula Engel)就在 2014 年共同出版了《爸爸媽媽,我想成為職業足球選手!》(Mama, Papa, ich werd' Fußballprofi!)一書,談論身為家長該如何看待孩子的足球夢。畢竟能夠擠入職業窄門甚至成為足球明星的只有少數,而許多家長既想呵護孩子的夢想,又怕他們在現實中遭受打擊。

對於死忠的足球迷而言,熱愛的球隊是如同身份認同與信仰般的存在,他們會隨著球隊勝利感到興奮與光榮,也會隨著球隊輸球感到失望、沮喪與憤怒。甚至有瘋狂的球迷,生活的重心與談論的話題幾乎都離不開足球。根據統計,在眾多德國足球俱樂部中,尤以「多特蒙德」(Borussia Dortmund)與「拜仁慕尼黑」(FC Bayern München)的球迷組成最多元。換句話說,他們的球迷跨越了地域限制,遍及大大小小的不同城市與國家。因此不意外地,德國足協在 2015 年揭幕的德國足球博物館(Deutsches Fußballmuseum)就選址在多特蒙德,裡頭紀錄了各種德國足球的歷史光榮時刻,並展示了許多珍貴收藏(例如 1945 年的世界杯奪冠用球),成為了眾多足球迷的朝聖地。館方估計,每年可以吸引約 27 萬名球迷前往參觀。

然而,不是所有德國人都「足球狂熱」

然而,即使德國是全世界最喜愛足球的國家之一,仍有不少德國人對於這種狂熱無法理解。甚至根據統計數據公司 Statista 的統計(見下圖),德國自 2018 年開始,對足球感興趣的人數正在逐漸減少。儘管「相當熱衷」與「有興趣但不熱衷」的民眾仍佔多數,但與「不太有興趣與完全沒興趣」的人數差距正在緩慢地縮小。針對此現象,許多人認為,足球迷的形象是原因之一,而足球流氓如同幫派般的存在,間接影響了民眾對於這項運動的好感度。甚至有論文直接點出,許多德國的足球迷與足球流氓有明顯的「恐同」與「暴力暨種族歧視」傾向。

圖/截自 Statista、趙崇任 翻譯
圖/截自 Statista、趙崇任 翻譯

當然,在對於足球的熱衷程度上,不同的年齡與性別之間也存在了差異。根據統計數據公司 Statista 於 2022 年的統計(見下圖),德國足球迷的前三名年齡區間佔比,第一名是「五十多歲」、第二名是「七十歲以上」、第三名是「六十多歲」。此外,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針對 2022 年的女子歐洲杯準決賽調查結果也顯示,儘管 14 至 29 歲的德國民眾有近六成表示感興趣,但實際上有超過七成的觀眾年齡都超過 50 歲。在這些觀眾中,14 歲以上有約 56.5% 是男性,而女性僅佔 43.5%。對此,《時代週報》作了一個直接的結論:「就連女子足球賽大部分都是男性在看。」

顯然在德國,對於足球不感興趣的男女老少大有人在,而專欄作家凱斯(Justin Case)為了強調對這項運動無感很正常,還以〈足球爛透了〉(Fußball ist der größte Scheiß)為題,寫自己儘管偶爾也踢足球,但對其部分文化感到不滿。舉凡「將球員捧上天」、「一言不合就開打」、「伴隨產生的愛國主義」,以及「在世足賽期間不關心足球,就會在朋友圈中淪為邊緣人」⋯⋯等。

圖/截自 Statista、趙崇任 翻譯
圖/截自 Statista、趙崇任 翻譯

如何避免社交尷尬?

儘管如此,由於德國仍有為數不少的足球迷,因此無論面對的是同事、朋友或初見面的人,足球仍被認為是理想的聊天話題,因為這個話題不像政治與經濟議題那樣敏感。人際溝通專家並建議,即使不懂足球,也能適時地表達好奇與提問,而對方通常都會樂意解惑,只要別胡亂評論就好。若運作順利,便能成功地避免社交尷尬,但對方若表示不關心足球,也不用太過驚訝,因為並不是所有德國人都對足球感興趣。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德國人其實沒有這麼熱愛足球?世足開賽:破除刻板印象,避免社交尷尬》,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窮人與富人、偶像和恥辱:英格蘭病入膏肓的「球星文化」是怎麼養成的?

「羞恥盃世界冠軍」、「沒有母親和足球就沒有我」與「我們都是猴子」──從世界盃「場外熱議」,看見今日巴西

作者簡介:

趙崇任,德國特里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生、輔仁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學術研究之餘從事攝影、翻譯與寫作。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