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生活二三事 】查德人是什麼樣的人呢?

本文由子瑜在非洲:查德生活二三事全文授權Yahoo奇摩新聞,請勿轉載。

這個問題有點一言難盡。首先要說明的是,查德人是人!

先別急著拿折凳往我身上砸過來,我的意思是,查德人跟台灣人一樣,跟日本人一樣,跟美國法國中國阿根廷一樣,都是先作為一個人的存在,然後才具備某些後天影響的特質,例如國籍、文化、意識形態等等。

會先提出這個說明,當然是因為敝國某前總統的經典橋段:「沒有人反對台灣的核能政策。」一時間引領社運風潮,眾社運及公民團體紛紛響應「我是人,我反核」的串聯行動;

第二個例子同樣還是這位前總統,當時是前市長,在一場座談會上:「我把你們(原住民)當人看,你們來到我這裡(台北市),我就要好好教育你們。」

因此呢,借用一下史明前輩的話:「先是一個人,接著才是台灣人。」查德人跟我們雖然外觀上有相當大的不同,但是在抽象的權利上面,在沒有特殊情況之下,不應該有什麼不同。

當然,由於生長環境、歷史發展等種種因素的差異,「查德人」,的確是有些以台灣的眼光來看,相當不同的特質,或許也可以稱之為「文化衝擊。」

第一個特質,是防衛心很強。

這點明顯來自建國以來不停的內戰,以至於對任何不熟識的人,都會先保持安全距離。對於未先知會的照相非常敏感,甚至採取敵意的態度。這正是為什麼影像資料比較難取得的原因。

特別是身為黃種人,由於中國在非洲的各項投資與合作計畫,讓查德人一看到黃種人,就會下意識地先說「需拿」(法文發音的中國人)、「信」(法文發音的中國)。然後可能會保持更多的距離—中國在一般查德人民心中的形象不好。

唯二的例外,一個是街頭小販,另一個是乞丐,因為外國人跟有錢人是劃上等號的,所以這兩個例外一看到外國人,就會蜂擁而上,叫賣著手機預付卡、花生,或是伸出不鏽鋼碗乞討。

第二個特質,是非常重視家人跟家族。

由於國家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步入現代化的結構之中,上自政治,下至一般生活,家族都是生活的重心與團結的核心。

之前有一次,公司聘請的清潔婦要請假,一問之下,是姊姊的岳母過世,要花三天去參加葬禮,其中兩天都用在通勤上;又例如當一家之主(經濟主要來源,在查德通常是男性)因公需要出遠門時,會事先留一筆安家費,作為出差時的支出來源。

但是在防衛心強的表象之下,查德人仍舊保有著相當友善與熱情的特質。

一旦查德人認為你不是種威脅、或是以一種自是優越的驕傲跟他相處,他會很樂意跟你分享生活點滴與稱兄道弟。

這一點可以從用餐習慣看出。查德人如果是兩人以上一起去餐廳吃飯,端上來的料理一定是一大盤,宛如高雄海之冰。洗完手後,一起用手抓著吃。

外國來的客人多半會因為習慣不同或衛生因素,要求店家提供刀叉;然而如果你願意入境隨俗,以查德人的方式跟他們用餐,他們也會報以大大的微笑。

這是一種尊重的誠意展現,但並不是說用刀叉就是不尊重,而是用刀叉意味著我遵循我的習慣,一起用手抓則代表我遵循你的習慣。給對方的感受自然不同。

可是食物是煮熟的,還好;想要跟查德人一樣生飲自來水,這個就恐怕要三思了…

另一種可以迅速打入查德人的心坎,讓他們卸下防衛心的作為,就是穿上傳統服飾「加拉比亞」(D’Jallabia)。

查德人對自己的文化有非常高的認同感,平常就會把傳統服飾穿在身上趴趴走,這種服裝由於質地稍硬,能夠有效防蚊,非常配合在地環境因素。

當你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穿上這種服裝,雖然同樣會引起當地人的注目禮,但是此刻在眾人的眼光之中,充滿著更多的微笑與親切,不時還會有路人對你比大拇指,說「蹦~蹦~」,就是法文的「讚啦」。

不過呢,由於這個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並不算高、基礎設施不足,加上工作密度不強,因此很自然的出現一種狀況:比較不準時。

假設約五點見面,可能會拖到五點十分、二十分。曾經問過一位同事,他來上班要花多久時間。他想了想:「要轉兩次公車、經過三個村莊,然後再走過來…兩到三個小時吧。」不過一般來說,八點上班的話,大家都還是挺準時的啦。

說到時間,由於伊斯蘭是第一大宗教,不少查德人都是穆斯林,因此不管是工作安排,還是朋友相約,都要把一天五次朝拜列入考量。

舉例來說,查德人下午四點、晚上六點多跟七點多都會朝拜,如果你正好跟老闆討價還價,這時候一定會先休兵一下。

另外呢,看到他們朝拜用的地毯,千萬不要有任何不敬的舉動,特別是踩到,這會讓他們非常生氣的,大概就像把基督徒的十字架踩過去一樣的感覺。

如果你有機會到查德來,或是到查德人的話,真的不用什麼「特殊待遇」,既不需要像某些人面對白種人的滿臉(奉承)笑容,更不需要像面對東南亞移工時的專橫跋扈。平常心即可。

相互尊重、彼此包容,這不就是人跟人相處的基本道理、普世法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