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盧宸緯】教師該留下來 或跟著機會走?

從福建對台招才引智,看臺灣的機會與挑戰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近日,媒體刊登「福建搶千名臺灣教師」、「福建擬挖角臺灣1000名大學教授」、「臺灣高教人才爆出走潮」等斗大標題,引發臺灣社會議論與關注。

中國大陸福建省教育廳在十九大的前一天,發佈《福建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深化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若干意見》。在該意見的「建設閩臺高素質專業化師資對伍」項中,宣布將在2020年前,引進共1,000名能滿足福建自貿試驗區和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培育需求的臺灣優秀教師。然而,事實上,這是福建從2015年就開始推動的政策項目,只是過去國人較少關注。

福建作為中國大陸對臺相關政策措施的先行先試地區,近年來在兩岸教育與人才的互動上,推動了許多具引領作用的創新措施。究竟,從福建對臺的教育與人才措施上,有哪些趨勢?對臺灣來說,其中又隱含著哪些機會與挑戰呢?

一、對臺「招才引智」,從個人、組織到體制

對臺「招才引智」,是近年來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的重點。而福建對臺所招的才、所引的智,不限於個人,還包括了組織及體制面。

在「個人」方面,以此次引發臺灣社會重視的,對臺招攬1,000名優秀教師為例,此項政策正是2015年起實施的《福建省高校臺灣全職教師引進資助計畫》內涵之延續。該計畫預計在2015到2018的四年期間,引進共800名來自臺灣的「中年」及「青年」優秀教師:年齡在55歲以下,特別優秀及緊缺急需領域者,可放寬至60歲;需具博士學位,但若是較有急需的應用技術領域,則可放寬到碩士學位或副教授以上職務,或由臺灣主管機關認可相當於中國大陸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針對這些目標對象,福建將提供人民幣10萬至12萬元,最多3年的資助。

換言之,福建所招攬的人才,除了針對臺灣未來發展希望所寄託的「青年」族群外,還包括了在當前臺灣社會擔任中流砥柱角色、累積經驗與智慧的「中年」族群,對臺灣的影響恐立現。根據福建省教育廳的資料,截至2017年8月底止,此計畫已引進338名、共50多個不同領域的臺灣全職教師。

在「組織」方面,一方面,福建將試點提供職業院校或部分院系,委託臺灣的優質大學管理;另一方面則支持臺灣的大學、行業協會、企業,參與、建立福建職業教育團隊。而在「體制」方面,福建則計畫引進臺灣的評鑑經驗,包括高教評鑑制度,以及「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有關國際工程及科技教育的認證。

二、提供發展機會,但需各憑實力競爭

中國大陸積極為臺灣人才提供大量發展機會,已為臺灣社會所熟知。然而,在《福建省高校臺灣全職教師引進資助計畫》中,則展現了其中較少被臺灣社會關注的面向:「憑實力競爭」。在該計畫的組織管理項中,即提到「要加強臺灣引進教師的評估考核」,對於具有較大貢獻的臺灣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但若是工作時間低於規定,或未能履行職責者,需全額退還資助經費。此種對「人才素質」的重視,無論是透過與中國大陸在地人才同等把關標準,或是回歸市場競爭機制等措施,在中國大陸對臺灣開放的教育、就業、創業等政策中,都明白展現。正如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在2017年第五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中所言:臺灣青年到大陸,要有跟大陸青年競爭的心理準備

三、為臺灣人才連結中國大陸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引入發展能量為在地所用

檢視《福建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深化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若干意見》的主要目標,可發現重點有三:借鑑臺灣經驗;強化交流;開展各領域、各形式的合作機會,以為福建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助力。無論是借鑑、交流或是合作,每個環節都是藉由當地的發展機遇或是需求,為臺灣人才開創機會;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臺灣的人才成為中國大陸發展的動力來源之一,兩岸之間的重點、交流的主舞臺,恐將逐漸轉移至中國大陸

四、失衡的流動:當我國人才與教育成為優秀品牌輸出境外, 那臺灣的發展動力呢?

在全球化時代,人才的跨區域流動,實屬正常現象;而臺灣的辦學經驗,能跨足境外,也是拓展影響力的極佳機會。然而,當我們的人才與教育,成為受肯定的優秀品牌朝向境外輸出時,我們要思考的是:那臺灣的發展動力呢?我們要開創什麼樣的機會,才能吸引人才的回流與加入?

以臺灣的高教環境為例,根據教育部最新的統計資料,我國大學校院的專任教師,若以青年族群(40歲)來區分,可發現40歲以上者佔88.92%,40歲以下者僅佔11.08%。由於高教師資需要較長的培育時間,因此年齡組成較高,或可理解。然而,若就50歲以上者比例的變化來看,在95學年度僅有26.6%,100學年度為38.3%,103學年度、104學年度及105學年度則分別成長至46.7%、49.4%及52.2%,由此可見,長期以來,我國高教皆難有年輕學者加入的機會

然而,在教育部將大力推動的「玉山計畫」中,「彈性薪資計畫」經費僅有1成用於延攬新進教師;「學術研究加給10%計畫」則僅針對教授。教育部長在面對各界質疑此計畫獨厚教授職級、恐加重機會不平等時,卻以「副教授、助理教授只要夠努力,未來也會升等為教授」回應。年輕師資欠缺發展機會的窘境,由此可見一般。在此情況下,如何能吸引臺灣青年人才留下? 另一方面,延攬境外師資、人才的政策措施,仍未見有效鬆綁,更遑論吸引境外人才加入,一起為臺灣的發展效力了。

中國大陸的崛起,以及臺灣所面臨的人才流失等挑戰,我們不關注,並不代表就不存在。臺灣究竟要往哪個方向發展,能提供本地與境外人才什麼樣的願景與機會?該是我們正視挑戰,思考對策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