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知識百科】5種病毒性肝炎類型 第3種竟要等發病才知道?

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細胞癌)是國人健康之大敵。據估計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七千人死於肝癌,而每年死於肝硬化者約有五千人之多。在衛生署的十大死因統計中,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細胞癌死亡者,均名列前茅。肝癌乃是國人男性癌症死因第二位,女性癌症死因第四位。所以肝病可以說是台灣地區最常見之本土病,也是我們的國病。

hepatitis
肝病三部曲

人類感染B型肝炎病毒之後,如果沒有產生抗體而不幸變成帶原者之後,這病毒會一直存在肝臟內,雖然病毒不會直接對肝臟造成傷害,但卻會激發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去辨識肝細胞內之病毒進而攻擊肝細胞引發肝炎,使肝功能受到影響。如果肝臟反覆發炎厲害而不治療,就可能演變成肝硬化,因此慢性B型肝炎患者在急性發作時,應接受治療以避免走上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不歸路。

不同的原因會引起不同的肝炎,其中主要分為病毒性肝炎與非病毒性肝炎兩大類:

《病毒性肝炎》
★A型肝炎與E型肝炎,典型的「病從口入」型:
很多人以為飲食不衛生會傳染B型肝炎,其實真正會經由飲食傳染的是A型及E型肝炎。早期台灣經濟環境較差,一般人的飲食衛生習慣也不太好,所以A型肝炎十分盛行。但近年來隨著環境的改善,A型肝炎也就比較少見了。E型肝炎跟A型肝炎一樣是經由飲食傳染,但在國內並沒有大流行過,多半是國人出國旅遊從疫區感染而帶回來的。A型、E型肝炎與B、C、D型肝炎最大的不同是:A、E型肝炎病毒只造成急性肝炎,不會演變成慢性肝炎。

★B型肝炎、C型肝炎與D型肝炎,經由血液體液傳染的「你儂我儂」型:
B、C、D型肝炎是台灣慢性肝炎最主要的原因,它們都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的。打針或刺青、穿耳洞時,如果器械消毒不完全,就有可能受到感染。毒癮患者時常共用針頭,也很容易相互感染。過去有不少人是因為輸血而感染B、C型肝炎,但捐血中心從民國七十一年開始,已經對捐血者做B型肝炎的全面篩檢過濾,C型肝炎也從八十一年開始篩檢,因此現在因輸血而感染的機會已經很少了。

◎B型肝炎,赫赫有名
「水平傳染」是指接觸到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而受到感染的方式。B型肝炎可以說是台灣最「有名」的肝病,台灣成年人中大約有三百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平均每五到七人就有一人。但是一般人對B型肝炎的誤解卻很多,例如有許多人誤以為使用免洗餐具就可以預防B型肝炎,其實B型肝炎並不會經由飲食傳染。台灣的B型肝炎有一半是經由母子「垂直傳染」而來,另一半則是「水平傳染」。

hepatitis
B肝病毒會使肝臟發炎

◎C型肝炎,來勢洶洶
C型肝炎是民國一九八八年正式命名的。起初,研究人員發現有一些經由輸血感染的肝炎既非A型也非B型,所以稱為「非A非B型」肝炎。直到一九八八年發現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另外一種不同的肝炎病毒,才正式命名為「C型肝炎」。

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跟B肝類似,也和B肝一樣容易轉變成慢性肝炎,導致肝硬化或肝癌。根據統計,輸血感染C肝後,約有一半以上會變成慢性C型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患者經過一、二十年後約有20~40%會發展成肝硬化。台灣地區C型肝炎患者雖然不像B肝那麼多,但一般人對C型肝炎認識不夠,很多C肝病人是一直到肝硬化甚至肝癌末期,才知道原來自己很早就得了C型肝炎。

民國七十三年開始,B型肝炎因為有疫苗可打,已逐漸得到控制;C型肝炎則因為一般人警覺性不夠,而且目前沒有疫苗,所以是繼B肝之後成為另一個危害國人健康的主要肝病。

◎D型肝炎,只能與B肝共存
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的病毒,它本身雖然可以複製繁衍,但是卻需要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配合,才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說,D型肝炎無法單獨「作怪」,一定要跟「共犯」B型肝炎病毒同時存在,才能對人體構成傷害。所以臨床上D肝病人都是和B肝同時感染,或是本來就有B肝的人覆加感染D肝。

D肝的傳染方式和B肝一樣是經由血液體液的接觸,但最主要的兩大傳染途徑是「多重性伴侶」和「毒癮患者共用針頭」。據統計,台灣地區B肝患者感染D肝的機率約為10%,但性工作從事者的機率則為20%;而毒癮患者的感染率更高達80%。

延伸閱讀:肝病的種類

肝病知識百科相關影片請上肝基會頻道並請訂閱可立即收到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