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專欄/李亦伸】P. League+職籃vs.第二職籃聯盟,開啟戰火

P. League+職籃夯了一季,第一季場均觀眾人數5577人(2020-21賽季),比起32年歷史中華職棒過去八年場均觀眾人數最多一年5872人(2016賽季),不遑多讓。

P. League+職籃擅用社群媒體和行動載具,提供收視、話題、創意、營銷、串連行銷模式,加上計畫性「組織動員」創造線上+線下+現場聲勢,營造超人氣和滿滿人潮,目的就是創造話題,讓股東+贊助商買單。P. League+職籃票房當然有摻水成分,但營銷策略成功不在話下。創造各種「複製模式」和可能。

成功營銷,創造形勢,結合主場城市資源,成為指標,P. League+職籃第一季不僅非常成功,更創造「複製模式」和各種可能。

除了P. League+,台灣職籃第二個聯盟也將成立,四支球團分別插旗台北(台啤)、新北(中信)、台中(新球團)、高雄(全家海神),第二聯盟分食台灣籃球市場大餅,球迷和專業人士最納悶的是:台灣那有這麼多職業球員?

這憂心很專業,但一點都不是重點,台灣籃球有足夠能量支撐8-10支職業球隊。我舉幾個例子:

1、夢想家前身是ABL東南亞職籃聖徒隊,夢想家東撿西湊SBL超籃不要或被淘汰球員成軍,八成以上球員可能打社會甲組都很吃力,但還是一支職業球隊。成軍後再一年一年補強,今年例行賽+季後賽打出林俊吉、楊盛硯、陳振傑、王柏智等年輕球員,離隊的張耕淯同樣在領航猿打進主要輪換,表現有板有板。

像陳振傑、張耕淯、楊盛硯這樣需要舞台和機會的邊緣球員還很多,如果台灣只有一個SBL超籃,這些球員早就要轉行不打籃球,但兩個職籃聯盟可以培養出更多年輕好手。

2、P. League+攻城獅2020年成軍,全隊12名球員八成以上幾乎都來自SBL約滿老將或被釋出球員,他們要打都還能打,但已經不在舞台聚焦。如果沒有P. League+成立,這些SBL老將和邊緣球員早就退出籃球舞台,必須另謀發展。

職籃成立不只能讓這些邊緣球員或年輕球員重新得到舞台,證明自己,也能幫助這些國手老將再延長2-3年生涯,這就是職業籃球帶來的激勵和提升。

3、2021年SBL五隊大約會釋放15-20名球員,這些球員已經足夠湊成兩隊,另外再加上大學球員+旅外球員歸來,自由市場還會有20-30名球員可以挑選,先成軍、再訓練、接著一步步補強,這就是過去幾年夢想家、攻城獅成軍模式。

不管是大學球員、新人還是老將、國手,職業籃球舞台都會幫助他們延長籃球生涯,創造更多新生機會。已經離開籃球中生代好手李冠毅、潘向挺都是沒有發揮空間和機會,只能選擇轉行,台灣如果只有一個SBL,台啤射手簡祐哲今年打完恐怕也要早早轉行。

有了P. League+,再有第二個職籃聯盟,球迷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看,支持自己喜歡球隊和球員,這就是自由市場可貴之處。我們都不必擔心球員太少,球隊太多,或者台灣籃球產業能量有多大,競爭帶來進步,受惠的就是球迷和球員+教練,最終財力、永續經營、執行力、企業理念就是「決勝關鍵」。

選擇你的最愛,投入你的熱情,支持你最愛的球員和球隊,剩下的自由市場會進行篩選和淘汰。

最終台灣職籃還是只有一個,但有兩個聯盟對抗,這個目標和規模比起32年中華職棒單一聯盟可能要更有前瞻性和趣味。

摻水票房和過溢聲勢、聲量,在兩個聯盟相互競爭後,勢必會逐漸回到現實,台灣職籃市場深度、能量、技術、軟硬體、球迷文化、都會能量都會在兩聯盟競爭+比較下得到最佳檢驗,這時候才是台灣職籃健康發展,健全票房和市場、營銷機制,同時建立職籃文化的開始。

選擇你的最愛,支持你的球隊和球員,讓專業+細節+球星+比賽品質+企業財力決定成敗,2021台灣職籃歷史之戰,叫人無比興奮。

◤限時特惠◢
👉UNDER ARMOUR全館3折起,結帳再9折
👉NIKE Adidas下殺5折起,結帳再88折
👉Timberland 夏樂購全館6折起
👉PUMA好評加碼5折起滿額再85折
👉看更多MLB話題人物
👉看更多MLB單月最佳球員

精彩運動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