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紓困莫成「輸」困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全台三級警戒已超過一個月,政府提供多項紓困措施,雖然名為「紓困4.0」,但畢竟是首次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後的紓困,除了孩童家庭防疫補貼是新增的紓困項目外,另包括司法紓困、藝文紓困,針對運動事業、觀光業等娛樂休閒業者,私幼、準公幼員工等紓困,以及各縣市政府也加碼提出多元的紓困措施。且為兼顧防疫與紓困,主要採取線上申請。

但發生民眾踴躍申請50萬個名額的10萬元勞工紓困貸款,多家網路銀行當機,迫使民眾冒著群聚風險到現場排隊;或是不會用電腦的民眾執意要臨櫃辦理,更有開著名車但符合條件的民眾來辦理紓困,以及發生不符合條件的部分自營作業者、非典型就業勞工、代課或兼職老師等成為「紓困孤兒」。

事實上,「紓困4.0」已經不是政府第一次提出疫情紓困政策;但產生的亂象、抱怨,卻更勝以往。過去一年半從「紓困1.0」涵蓋稅費減免、融資貸款利息補貼、人才轉型短期培訓等,到「紓困2.0」新增「安穩青年就業計畫」、「勞工紓困貸款」,與加碼補助國籍航空業者、海運紓困等,再到「紓困3.0」對於製造業、國貿服務與會展產業等提供薪資補貼。

政府除努力推出不同版本的紓困方案,更需要在有限資源下,評估每次紓困方案的成效與執行問題,同時因應每波疫情衝擊的嚴重程度,提出「以證據為基礎」的紓困方案。

例如前波紓困方案估計照顧約1368萬人,以全台人口估算,紓困涵蓋率不到六成。「紓困4.0」預計花費2600億元,個人紓困約730萬人次,涵蓋率約三成;以及對於事業紓困的單商業服務業編列427億元預算,僅撥款1.65億元。由於未能系統性檢視過去系列紓困方案的執行結果,不免發生涵蓋層面不足、照顧到特定族群,形成「防疫同島一命,但紓困卻是同島異命」的現象。

此外,「紓困4.0」仍不免複製貼上前一波紓困的限制繁複、程序繁雜、遺漏繁多、網路塞現場長龍的問題。於是疫情紓困變成電腦輸入困難的「輸」困,也難怪有政府主管勉勵有需要的業者一定要來申請,「不要放棄」。

放眼國際,由於這次疫情衝擊為全球性且長時間,各國政府也紛紛推出紓困方案。例如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在疫情嚴峻當下發放現金,節省行政成本、避免群聚,在不會掛一漏萬的狀況下,全民都能獲得基本紓困補助。

或是像新加坡政府提出「團結預算案」、「堅韌團結配套」、「同舟共濟配套」與「堅毅向前預算案」等系統性、階段性的四套經濟援助的預算案,尤其著眼於恢復經濟活動之際,餐飲業及零售業者將受到安全社交距離措施的衝擊,輔導業者進行發票電子化、電子商務等數位轉型。

也因此,如同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不要浪費好危機」,期許政府能將這次全台三級警戒視為「好危機」,面對多變與反覆的疫情,檢視每次紓困方案的政策公平與執行效率,莫讓紓困美意變成民怨,應更具有「一石二鳥」的前瞻思維,讓紓困兼顧防疫與振興,擅用危機激勵民心與團結社會。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