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防疫真的「只能怪病毒」?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院長

國內新冠疫情爆發式成長,單日新增確定病例已超過1萬例,但近期居隔3+4、學校停課標準、第三劑疫苗限制場所令、兒童施打疫苗政策、家用快篩實名制政策的模糊或執行資源與配套不足,出現不少亂象,果然是要讓民眾做到政府期待的「自主應變」。以快篩實名制施行的第一天為例,全台各地都出現了藥局大排長龍的畫面;當民眾因為快篩結果是兩條線,趕緊跑去急診想要做PCR檢驗時,也是人潮塞爆。

有句話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隱喻著對人類無法憑藉智慧擺脫命運愚弄的憂思。觀察多數國家在經歷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肆虐,當疫苗普及以後,也看開疫情,選擇和沒疫苗時期的半封城策略應對,降低對於國家經濟的傷害。

尤其鄰近的南韓總確診數超過1719萬,約是全國人口數5200萬的三分之一,也曾寫下單日確診人數高達62萬人的誇張數字;但選擇在經濟和疫情狀況的衡量下,以更豁達的心態去面對。

而台灣一路走來,一開始有防疫模範生光環的加持,時而慶祝「加零」、「歸零」,當政府還在「清零」與「共存」兩種方向之間舉棋不定時,快速傳播的病毒已給了與我們共存的答案,但政府卻給了民眾自主應變的原則。

在公共政策的決策模式,有主流的階段論與非主流的垃圾桶決策模式,前者需要從問題認定到政策執行與評估,屬於理性的決策模式;後者則是決策者無法確認問題與目標的偏好,解決問題的技術也不確定,決策過程參與的人數多,尤其非常重視政治因素在政策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認為「政策過程就是政治過程」。

觀察這兩年多的決策模式,本要理性思維、科學根據與步步為營的公共衛生政策,時而充滿著政治思維、名詞創造與急於求成。從兩年前政府積極推動口罩地圖、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簡訊實聯制,到現在改推台灣社交距離App,雖然結合科技工具防疫,的確符合時代趨勢,但偏偏政府給民眾的,常不是民眾最想要的。

於是我們看到全民排隊買口罩,竭力所能搶打疫苗,到現在癡等快篩試劑,擠爆等PCR檢驗。當國外已有便宜可靠的唾液快篩試劑,民眾卻努力戳鼻孔,學習無痛快篩,以及不斷適應微解封、防疫新生活、自主應變、加零、新台灣模式等新興名詞。我們常說歌曲反映人生,稍微有點年紀的民眾或許會感同身受,防疫措施常近似《你給我的不是我要的》這首歌名。

當政府為每日再攀高的確診數打預防針,對於要學習自主應變的民眾,除了自我警覺與防疫保護,或許只能從觀察這兩年多來的政策模式,自我安慰想到詩人雪萊的話:「冬天已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尤其在羨慕其他國家開始新生活時,更能感受到「何時結束比何時開始更重要」這句話。我們期許政府除了告訴民眾「只能怪病毒」外,隨著確診數趨於高峰,防疫也能善終。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