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左正東】正視兩岸間逆全球化的危機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奔騰思潮》授權全文

左正東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自政府開放赴大陸探親以來,臺灣民眾赴大陸旅遊經商日益普遍,扁政府時期更有上百萬臺灣民眾移居大陸之說。然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數據,2020年臺灣民眾赴海外工作人數來到歷史新低,只有50.1萬人,較2019年減少23.8萬人,其中赴東南亞工作人數減少約3.4萬人,赴美國人數減少1.5萬人,赴大陸地區人數減少15.3萬人,全年赴大陸工作人數24.2萬人,首次低於全體赴海外工作人數五成。在赴大陸工作的各年齡層中,15-29歲赴大陸者減少45.9%,居各年齡層之冠。

同樣受到疫情因素影響,這兩年來臺大陸民眾人數劇減,來臺居留的大陸配偶,去年有6000人左右,是自 2004年以來首次單一年度居留人數跌破萬人,今年再跌到4200人左右。去年大陸來臺專業交流和商務交流者尚有1000人和8400人左右,但絕大多數是一月疫情尚未爆發時來臺,且較前年9萬和10萬人大幅減少,今年到10月底,專業交流和商務交流來臺減到只有50人和672人。

不可諱言,兩岸交流最初雖來自親情召喚,到後來形成滾滾洪流,則是經貿往來,且兩岸都由此獲利。對臺灣來說,大陸和香港是臺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過去15年貿易順差少則500-600億美金,多則700-800億,去年達到歷史新高的860億美金,今年到10月底已經達到860億美金。同樣的,臺商對大陸經濟貢獻卓著,長期的大量投資創造龐大就業機會,臺商更是大陸巨額貿易順差的重要貢獻者。2020年大陸對外貿易500強當中,前20名即有8家為臺商。

除了商業互利外,兩岸往來還帶來其他的好處。一是因為商業互利帶來的潤滑作用,一定程度避免兩岸緊張關係升級為激烈衝突。二是通過人員往來促進相互了解,兩個社會間很多隱含的習慣和規則,往往需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見面溝通,方能避免誤會。三是通過社會關係建立,創造人與人間的社會連帶,從而在兩股可能對撞的力量間形成緩衝地帶,減緩彼此衝擊的力道。

很遺憾,過去幾年兩岸關係已成為逆全球化風潮的重災區。第一是川普對大陸發動貿易戰,雖有不少臺商早已向東南亞分散投資,但基於多年累積的完整生產鏈,主要生產基地還是在大陸,這讓貿易戰下的臺商陷入困境。再來是新冠疫情後,工業總會曾做過調查,發現當時很多廠商都面臨營運衰退、產能恢復有限,也打算要減產或回臺灣。經過這兩波衝擊,臺商對大陸投資雖然顯著下降,但兩岸貿易互賴關係沒有根本改變。

然而,兩岸本來頻繁的人員往來,卻因疫情而斷崖式下降。當人員相互訪問減少,兩個社會對於對方的理解只能從自己的邏輯理解,如此造成任何負面訊息都很有可能被對方放大解讀,甚至正面訊息也可能被錯誤解讀,成為催生惡意螺旋上升的訊息環境。同時,當兩個社會的社會連帶降低,缺乏拉近彼此距離的社會誘因,對於彼此敵視行為缺乏相應的社會懲罰機制,如此更容易放任惡意螺旋上升。換句話說,缺乏人員往來的商業往來,不但商業往來的緩衝功能受到侷限,更有可能改變商業往來所需要的社會條件,讓兩岸經貿猶如建在沙灘的大廈,難以抵抗狂風巨浪。

兩岸雖長期對峙,但過去三十餘年由綿密人際往來所形成的緩衝地帶,和兩岸間走向相對和平穩定相輔相成。 面對尚未可知的疫情變化,兩岸的執政者都需要有更大的勇氣、更大的的承擔勇於打開既有限制,為兩岸人員的移動提供更好的保障、更便利的管道。即使疫情帶來很多難以克服的障礙,也應該要杜絕歧視,和法令上對人員來往的不必要限制,更要珍惜和維護這個得之不易的緩衝地帶,不要讓逆全球化的短期風潮,摧毀兩岸長年累積的和平基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