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曾志超】我們只能選擇暴力式都更?

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好的建築應該是開放的——對生活開放,為提升人們的自由度而開放,讓任何人都能夠在其中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 Anne Lacaton

全球建築界的桂冠-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2021年得主出爐,顛覆我們傳統思維,過去都市更新幾乎與拆除重建畫上等號,如今證明提倡「永不拆毀」理念的建築師,亦能達到都更效果。

建築永續發展典範

今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由法國Anne Lacaton和Jean-Philippe Vassal建築師共同獲得,有別於之前得主多屬創造地標式建築的建築師,他們則是擅長老舊建築的改造。

根據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介紹,二人整個職業生涯中,拒絕拆除舊建築,而是考量建築物居民的需求與願望,以低成本、可重複利用材料,讓原有居民以可負擔的起的成本,改造社會住宅與平價公寓,擅長利用陽光與自然通風設計,創造環保節能微氣候空間,改善居住環境。

即將進入後疫情時代,面對氣候變遷加劇,該獎的評審提到: 「他們的建築作品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氣候和生態緊急狀況以及社會窘困做出了回應,尤其在城市住房領域,並由此重新點燃了現代主義建築師改善大眾生活的希望和夢想。」

二人堅守「永不拆毀」原則,對過時的基礎設施進行升級,只需要重建三分之一的預算,同時保留建築物歷久彌堅的特質。Lacaton提到:「改造是一次機會,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做到更多、更好。拆除是簡便但短視的決定,它浪費了很多東西,浪費了能源、浪費了材料,更浪費了歷史。而且,它會產生非常大的負面社會影響。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種暴力行為。」

台灣倡暴力都更

論其實際,Lacaton和Vassal並不是新創的作法,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尤其是歐洲國家不僅保護古蹟,老舊建築更新亦相當普遍。引用媒體報導,英國建築平均壽命高達132年,居世界首位;法國建築的平均壽命是102年;而歐洲大部分國家建築的平均壽命為80年;即使設計更新較快的美國建築壽命也達60年。

不幸的是,我國都市更新的主流作法,就是Lacaton口中的暴力行為。台灣的都市更新幾乎與拆除重建畫上等號,政府以老屋危險為由,大推老屋重建。根據《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第三條,只要「屋齡『三十年』以上,經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結果之建築物耐震能力未達一定標準,且改善不具效益或未設置昇降設備者」,就屬於危老建築,符合政府獎勵重建的資格。基本上條件只有三十年以上,抗震或改善效益等條件都可輕易取得證明。

政府除祭出各種容積率等獎勵措施外,更誇張的是政府為加速都更重建,還讓公權力介入壓迫反對都更的住戶,行政院去年底通過的《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竟提出,都更案內危險建築物,可免除地方政府代拆的協調程序。賦予地方政府可動用公權力,恣意拆除反對都更案的建築。易言之,政府為推動都更已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了。

如此的都更思維,城市創造出單獨矗立的奇特新建築,可謂是台灣特有的暴力美學經典,完全破壞城市美觀,影響周邊的住宅的生活品質,拆除過程中不但製造出更多的建築垃圾,連同當地的文化與價值也跟著被埋葬,只圖利建商與原有建築的所有權人。

新設計賦予老舊建築新生命

建商及政府灌輸給我們的概念,建築物的壽命只有幾十年,超過三十年就有危險之虞。事實上,除了少數的海砂屋等嚴重缺陷的建築之外,多數老舊建築可透過結構強化,足以抵禦地震等天災,讓建築的壽命與歐洲一樣可達五十年,甚至百年之久。

吾等可從今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獲得醒思,都市更新未必只有暴力式的拆除重建一種方式。透過重新設計與強化結構,引進永續綠設計,創造符合原有住戶需求的理想生活環境,且保留當地文化與價值,比重建更有意義。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