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林仁廷】「亞斯伯格」是什麼?

kid with dyslexia holding wooden building blocks and looking at it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林仁廷為諮商心理師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屬於廣泛性發展障礙(PDD),在二○一三年的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裡,亞斯伯格症已歸於泛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大陸譯為「孤獨症」)中一員,其重要特徵有兩項明顯指標:1.社交溝通困難;2.固著行為。在泛自閉症譜系裡,亞斯伯格症相較之下智能分布正常,語言及認知能力甚至早熟,往往給人一種「他真的是泛自閉症者嗎?」的感覺。

我遇過很多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做評估,若確診為亞斯,醫療人員大概僅這兩個特徵作簡單說明。就醫過程緊湊,候診人數又多,我們的醫療文化不流行繼續發問,很多家長自動以為「喔,這是一種疾病」「所以要按時回診服藥」「遵照醫囑就會好」……大人若對「亞斯伯格症」懵懂,就醫後反而會更誤解,他們以為「孩子已經治療了啊!為什麼還是這個樣子?」「孩子不肯改,是性格問題吧!」……

不, 完全不是這樣。

亞斯伯格是種特質,有生理特性,特質像是個容器,引導思考、情緒與行為表現傾向某個方向。一般而言特質不影響個人生活,主要是有些表現會抵觸社會規範而造成彼此困擾,當影響到達一定程度,又超過適應彈性及心理調適的界線, 才會被診斷為「症」。那亞斯特質的實際影響是什麼呢?亞斯特質一出生就有, 在身心發展的起點影響,並順著成長產生完全不同的處世系統。

亞斯特質是大腦神經迴路分布的錯置

泛自閉症譜系(或統稱「泛自閉症」)屬於「神經系統的發展障礙」,意指處理訊息的神經系統與大腦間的連結錯置,不在它原來的位置上,由於錯置而無法解析情緒訊息,導致大腦與身體各部門間的協調無法回饋、修正與運用。

不要小看「訊息接受」這件事,我們的日常正是由身體接受龐大資訊而構成的,如聲音、氣味、觸覺、味道及豐富的視覺畫面,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對亞斯人來說,卻無法很自然地成為它原本的樣子,反而成為難以解碼的雜訊。生活中的各種刺激原本該是新鮮有趣的,結果卻成為嚴重干擾:悅耳的音樂聽起來可能刺耳;食物變成無法接受的複雜味道;太多人的公眾場所,訊息量過亂,處理不來……對亞斯人來說,生理的感官訊息要轉成「感受」,必須一次一件刻意觀察學習,若是大量且混雜的資訊通通湧進來,會讓他感到不適,甚至痛苦。比感官訊息更複雜的社會互動、人際交流場域,則是多量訊息和多變情緒所共組的多重意義,對亞斯人來說根本眼花繚亂,難以區辨與處理。然而為什麼社會人可以解讀呢?那是因為處理感受的情緒系統承接了這項工作,在兒童期便能以直覺方式學習社會潛規則──解碼種種人際交流。

真的不要小看「訊息接受」這件事,除了應付外在刺激,個人內在需求也必須仰賴這條管道,人們常說的覺察,必須先「覺」後「察」,若前端的「覺」被擋住了,後端的「察」自然無法進行,造成亞斯人對「親密、親近」等需求的遲鈍,加上處於兒童期,更難以表達,最後乾脆自己一個人玩,才讓人看起來「他就是喜歡搞自閉」;成人後,當內、外在的感受管道都被阻礙,與人交流便會陷入「孤獨」。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亞斯人非常想與人親近,但只敢在外圍偷偷窺看,被動地等待對方邀請。

發展性障礙擋住情緒系統

亞斯人大腦神經系統的先天錯置,並不是故障待修的概念,比較像是先天屏障,無法發揮功能,也無法修復。由於位處發展源頭,像塊石頭擋在出水口,稱為「發展性障礙」。

發展性障礙會讓兒童缺乏某項「心理學習工具」,在亞斯特質方面是「擋住情緒系統」,這導致亞斯人對情緒感受困惑、誤解、消化不良,並影響原本在成長中該學習的內容,變得沒有效率或困難重重,學習成果差。由於個體沒有心理學習工具可用,大人又看到結果很差,以為孩子偷懶、狡獪、投機,實在是雙重打擊。其實孩子並不是故意的,而是心理學習工具的阻礙讓人挫折,但因為表面上看不出來,也說不出來,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發展性障礙又稱「隱形障礙」,包括智力障礙、泛自閉族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定學習障礙(如閱讀障礙)及動作發展障礙,都是神經系統受限,導致學習工具受阻,卻因為外表看不出來,而被誤解「是他故意的」。

幸好生命總會找到出路,生活還是要過,儘管一塊石頭擋住亞斯人,他們的生命之源還是繼續開展出獨特的河流樣貌。亞斯人雖有共同特徵:溝通障礙和行為固著,每個人卻因性格、環境及際遇,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應對,因此每個亞斯人都獨一無二,而不是統一的典型表現,如同社會人也形形色色一般,個別差異非常大。

內文節錄自《當亞斯人來到地球:與兒童、青少年、成人亞斯溝通的心理書》

作者:林仁廷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