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蔡增家】鳳梨之亂揭開潘朵拉的秘密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發布公告,3月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農委會對陸方舉動表達遺憾及不解,將持續透過各種管道溝通,並拿十億元預算,穩定鳳梨內外銷。(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最近,中國大陸以台灣鳳梨含有介殼蟲為理由,從3月1日起,「暫時」禁止台灣鳳梨輸入中國,中國政府這項「突然」而來的禁令,引發國內輿論的憤慨,企業及海外僑胞紛紛大舉認購鳳梨,農委會斥資10億台幣來收購、補貼農民,政府更組成「農產國家隊」協助農民開拓海外市場。

其實,如果不是這次鳳梨的出口之亂,大家可能都還不知道,台灣農產品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從數據來看,台灣出口到中國超過九成的農產品,分別有檳榔(100%)、蓮霧(98.1%)、釋迦(96.9%)、鳳梨(95.2%)、葡萄柚(94.7%)及柳橙(92.5%),而這次的鳳梨只名列第四,這讓外界不禁擔心,接下來中國是否會擴大到依賴度更高的蓮霧及釋迦等農產品。

自從民進黨上台之後,便主張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改變過去馬政府時期的傾中路線,一方面以推行新南向政策,開拓海外新市場,另一方面則與美國組成半導體產業聯盟,來建構可信賴的產業供應鏈,只是,為何台灣農產品輸往中國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呢?

這與農產品的特性有關,首先農產品一向具有區域性及文化的共通性,例如因為氣候及產地關係,水果便劃分成熱帶水果(芒果、荔枝、釋迦、蓮霧及榴蓮)及溫帶水果(蘋果、梨子及葡萄),在這些各式各樣水果當中,國家之間也有不同喜好性,例如印尼及台灣偏好的榴蓮,在台灣及日本便無法接受,這也是為何澳洲及美國,對鳳梨的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兩岸之間共通的文化性,再加上龐大的人口,大陸自然是台灣水果輸出的首選。

其次,從各國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來看,基於各國保護弱勢農民的本性,農產品一直談判上的最大障礙,檢疫的標準也會相對提高,而中國政府基於一貫的惠台政策,對於台灣農產品的檢疫標準相對寬鬆,各地方政府也會有一定的採購配額,這讓台灣農產品輸往中國,自然比其他國家相對容易,對中國市場高度依賴下,中國政府自然可以隨時拿來當成制裁台灣的工具。

那麼,這次中國的鳳梨禁令背後是否有政治意涵呢?台灣輸中鳳梨便檢驗出含有介殼蟲,並非是最近的事,同時比例也不到百分之一,過去中國基於對台統戰,可以睜一眼閉一隻眼,但是在兩岸關係出現變化時,自然便可以成為反制的工具,而中國政府選擇美台關係轉變期,及台灣國安高層人事變動之際出手,主要當是要測試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底線。

有人認為台日關係一向友好,日本人也喜歡吃台灣水果,同時日本的採購價格也遠比中國要高,建議應該將臺灣鳳梨轉而輸往日本,這項建議,從表面來看似乎可行,但從操作上,卻是困難重重。

其實,基於執政自民黨的票倉在農村的關係,日本一直是七大工業國中,最保護國內農業的國家,它常常以嚴苛的檢疫標準等非關稅技術障礙,來阻礙其他國家的農產品進入,如果真的無法抵擋了,日本政府便轉而鼓勵企業到該國生產,以出口轉內銷方式,來變相保護農民。

例如,現今日本國內的鳳梨,大多來自於菲律賓,但這並非菲律賓本地農民所生產,而是日本企業到該國買地,自行栽種再回賣日本,以日本高度排他性的農業特性,台灣鳳梨要進入日本,實有相當高的難度,這也是駐日代表謝長廷說:若要日本買鳳梨,便是賣人情的主要原因。

從現實面來看,台灣農產品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現象,是短期之內無法改變的現狀,在農產品高度保護的特性下,台灣要在短時間之內開拓海外市場,也並非那麼容易,而台灣農產品的總銷量,也並非台灣國內兩千三百萬人可以全部消耗的,而要海外僑胞共襄盛舉,總會有彈性疲乏的一天。

釜底抽薪之計,還是回到兩岸關係上,先避免過度刺激、反中、仇中的言語字眼,再坐下來談農產品的技術問題,之後再慢慢開拓海外市場,已逐步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但前提是,政府若真有決心,要分散中國市場的風險,不能再只光說不練了,新南向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