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賴祥蔚】華視上架52頻道的媒體經濟四大謎題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奔騰思潮》授權全文

作者:賴祥蔚/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眾所矚目的52頻道上架議題,目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經同意中嘉系統提出由華視新聞資訊臺上架的申請。這個議題引起各界對公廣集團的關心,也有人以為以後轉到52頻道就是華視。回顧整個事件,從媒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存在著被多數人忽略的四大謎題。

謎題一:什麼是公廣集團?公廣集團為什麼重要?

臺灣推動公共媒體多年,1980年代就有許多人呼籲應該成立公共電視。匆匆40多年過去,臺灣不但有了公共電視,還有公廣集團。然而,討論議題切忌盲信名目主義,也就是看到名稱就相信一定名符其實,一定要回到初衷來檢視。

全世界都推崇公共媒體,這是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政府控制的媒體不會代表公民,財團控制的媒體也不會反映民意,唯有擺脫政治與商業的掌控,媒體才能真正具有公共性。

公共媒體的存在價值,還在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中的媒體一定會追求觀眾極大化,也就是主流觀眾,因此會忽略菁英文化或者弱勢關懷。正因如此,公共媒體應該服務主流媒體沒興趣服務的族群。

問題在於,如果公共媒體服務非主流族群,儘管有正外部性,收視率可能不會好看。這也是臺灣的公共電視成立至今,一直擺脫不了的宿命。真的要落實公共精神,收視率可能不高,於是外界、尤其是審議預算的立法委員,難免以此批評公共電視。但公共電視如果也服務一般主流觀眾,去跟商業電視臺競爭市場,那為什麼還需要公共媒體?

不是名字有公共就必然是公共媒體。公共電視落實了多少公共精神?又要如何評估並且說服各界?這是第一個謎題。建立不同於收視率的指標,可能是解決方案之一。

謎題二:華視是不是公共媒體?

公共媒體的本質是什麼,前面已經討論過。問題是,公廣集團是什麼?公廣集團內的華視等媒體又是不是公共媒體?坦白說,陳水扁前總統任內把華視納入公廣集團,非常有開創性,但也留下了一些問題至今沒有解決,這其中就包括華視定位的問題。

相較於公共電視的體質單純,華視不但有比例不低的民股,也要依靠商業廣告存活,不但體質半公半商,體制上又必須臣服於公視之下。華視經營困難,虧損不輕,前述問題要負擔很大的責任。華視如果是公共媒體,就不該用收視率評估表現;但如果要爭取廣告,收視率又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華視新聞資訊臺上架52頻道,又跟公共媒體有什麼關係?日前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在立法院公開指出,華視新聞資訊臺進駐52臺是純商業電視臺的純商業機制。李部長不只是文化部長,早年也曾經管理公共電視,他的談話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謎題三:華視上架52頻道的合理性是什麼?

頻道上下架本來應該是商業機制,應該由系統業者選出最有市場競爭力的頻道上架,畢竟有線電視面對MOD 跟網路平臺的強大競爭。很多支持華視上架52頻道的主張,是認為要支持公廣集團。公共性跟商業機制怎麼融合,值得思考,如果真有必要,主管機關或許可以明定新聞區塊要有一個頻道保留給具有公共性的媒體。至於具有公共性的媒體是不是公廣集團成員,應該有一套好的指標來呈現,華視原新聞團隊的表現好,應予肯定;商業媒體如果加強公共性,更要歡迎。

謎題四:華視上架52頻道是門好生意嗎?

華視上架中嘉52頻道,有人認為可以解決虧損現狀,也有人擔心惡化虧損問題。目前除了中嘉系統,其他主要的有線電視系統還沒有確定52頻道由誰上架。華視上架52頻道如果是門好生意,應該努力爭取其他系統也上;但如果不是好生意,要不要全上就有必要再思考。

是不是好生意,決定的因素很多,前述的定位不明是華視長久以來的一大困擾。新聞區塊有這麼多新聞頻道在競爭,本來就不太容易,公廣集團公婆多,尤其華視還有小公婆,格外辛苦。如果賺錢,恭喜華視;但居安思危,當先想好萬一更虧,如何處理?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