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樂」過那堵高牆: 開啟犯罪少年矯正教育的新樂章

讀者投書:戴伸峰/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暨臺灣青少年犯罪防制學會理事

照片:文達文創提供
照片:文達文創提供

什麼是少年犯罪。在討論這個議題前,我們先來思考一下:「您覺得近年來, 臺灣的少年犯罪是惡化的?改善的?還是沒有什麼改變的?」

這個答案不是太簡單了嗎?當然是「惡化」呀!且看每天各種媒體平台上層出不窮的治安事件:舉凡飆車、聚眾鬧事、械鬥、校園霸凌,似乎或多或少都與少年犯罪有關。然而法務部公布的官方資料來看,從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間,因為違反少年事件處理法被判處感化教育或是刑罰而收容於少年矯正學校的少年人數都一直維持在200-300人左右的穩定狀態,與社會大眾印象中的少年犯罪出現「惡化」的現象有明顯的差距。但是從法務部的官方數據也透露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少年犯罪再犯率日漸升高,也就是說:少年犯罪雖然在案件總數上呈現下降的趨勢,代表大多數的少年遠離了犯罪;但是對於那些曾經犯過錯的少年們而言,平穩上昇的再犯率卻成為一個嚴重的警訊:「少年犯罪成為一種在少數的少年群體中的輪迴以及宿命現象」。

我們怎麼對待這些違法的少年?

針對少年的違反法律所造成的保護事件以及刑事案件,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一

條明文規定:「為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 特制定本法。」這個條文看似簡短,其實包含了非常多法律對於少年犯罪現象的思慮以及安排。

首先條文裡並沒有寫到「處罰、懲罰」等相關字眼。我們相信,少年雖然觸犯法律,但是深究少年發生觸法行為的原因,往往可以發現少年的觸法行為深受其成長環境以及同儕關係影響,如同在前段文章中所述,青少年們喜歡透過與其他同儕表現出類似的行為,尋求在團體中得到認同與肯定,並且提昇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青少年與成年人一樣都渴望被鼓勵、渴望獲得肯定,只是如果一旦選擇了偏差的環境或是團體,青少年可能就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違反法律的價值觀,或是行為模式,進一步將自己暴露在犯法的危險中。

照片:文達文創提供
照片:文達文創提供

因此對觸犯法律的犯罪少年,少年事件處理法特別以「矯治」、「調整」等更具有教育、更生等較為柔軟的理念進行對犯罪少年的處遇。目前針對犯罪少年的處遇機構從名稱上也盡量降低「監獄」這樣的字眼所帶來的處罰以及肅殺的氣氛。對犯罪少年的處遇,我們還是希望以教育、矯治、保護觀察、輔導等為主, 讓少年們能夠在良好的全控式環境管理下,端正行為缺失、矯治偏差性格、養成良好適應社會能力,以利提昇自己在離開機構後的社會復歸成功機率。

「樂」過那堵高牆

從前段我們可以知道,針對少年犯罪,我們給予了最大的寬容以及多元化的

教育管理,希望少年們能夠遠離犯罪。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近年來,臺灣各地少年機構陸續引進以「音樂」作為媒介的行為改變方法,希望透過至真至善至美的音樂演奏,感化少年的心,同時達到改變其犯罪行為的目的。「樂獄」講的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它取材自真實的少年故事。

照片:文達文創提供
照片:文達文創提供

在少年監獄新二院中,一名曾多次逃獄失敗的少年犯雷宇威和他的一幫獄中兄弟,為爭取提早假釋出獄的機會加入了院方招生的古典音樂團。這幫年輕氣盛、時常打架鬧事的少年從一開始連五線譜都不認識,卻跌破眾人眼鏡,一路克服萬難拚進決賽。就在他們摩拳擦掌、凝聚眾人之力準備決賽時,雷宇威卻收到了提早假釋令,他會選擇離開重獲自由, 還是留下來跟這群如家人般的夥伴一起拼到最後?

整部影片中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犯罪少年們在面對團體榮譽、個人利益、以及音樂如何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以及心靈層面產生發酵的緩和作用,當音樂緩緩流洩,少年們的雙手從抄著傢伙的狠勁,轉變成握著樂器的自信,構成全片中令人動容又震撼的一幕幕劇情!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