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讓台灣開往正確的方向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讀者投書:廖仁宏(講師)

「倘若我們仍依循過去不具彈性的教育系統,面臨科技新時代來臨之際,勢必將很難培育出有創意的青年人!」~李國鼎~

•窮忙的台灣

低薪、高工時、窮忙,幾乎成了台灣人對現階段勞動環境的最大印象,台灣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看不到未來,還沒進入社會的在學青年看不到希望,到在底又有誰能夠在把台灣帶往正確的方向?

•一個走過輝煌的時代

回顧1950年代,台灣因為韓戰的爆發受惠於美國對亞太地區政策調整而取得大量美援,高度支持台灣民生與基礎工業技術,使得台灣從農業為主的農村生活型態,轉變為勞力密集的工廠生態,也讓工業聚落有了雛形,那時的台灣,工廠林立,訂單穩定,加工出口亦高度發展,經濟迅速發展帶動各行各業的蓬勃,每個行業都有無窮希望,人們做什麼賺什麼,開啟了「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時代。

•台灣關鍵的轉型決策

不過到了1970年代,先是台灣被聯合國逼走,再來是邦交國數量雪崩式下滑,政府明白,美援終有結束的一日,終於台美正式斷交,第七艦隊徹守台海,美援也停止。台灣雖然已經由農業轉型為工業,很多技術也已經掌握,可以自主生產,但如果台灣一直死守著基礎輕工業,想永遠倚賴這些來賺取外匯,在毛利越來越低,產量又無法大量提升的情況下,台灣遲早會失去國際競爭力,而這也是當時失去美國這個最大盟友援助的台灣,最感到前途茫茫的時候。

•菁英政治的優勢

幸好當年政府有一批優秀的菁英領導階層,如李國鼎、孫運璿、蔣經國等人,早就看到了台灣未來將會面對的發展瓶頸,因此除了推動工廠導入自動化生產這個可預見的必要轉型之外,「台灣必須發展半導體」這個完全不被看好的重大決定,居然成了日後扭轉台灣經濟命脈的關鍵決策!小小不起眼的IC,讓台灣成了電子工業大國,「一片晶圓救台灣」是歷史事實,不是神話故事。

•台灣化蛹,準備轉型

當年台灣工業的轉型與新型態工業的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扮演了關鍵角色,以電子產業來說,一批由工研院成員組成的團隊,其中包括曹興誠,接掌由政府扶植在1980年成立的聯華電子,當時在半導體的領域,台灣等同小嬰兒,發展的過程也幾乎是孤軍奮戰!不過台灣的工程師優秀,再加上作業員素質高,使得台灣所製造出來的產品良率極高,成了國際上競爭的最大優勢。幾年後,政府決心發展超大型積體電路,因此再延攬當時在美國已經小有名氣的張忠謀,回國推動與籌備,並在1987年孕育了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剛開始依然蓽路藍縷,不過從Intel訂單給了台積電後,台灣從此便開啟了半導體王國的時代,產業鏈上相關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大家前仆後繼地投入此產業,新竹科學園區亦在當時慢慢形成聚落,新竹也搖身一變成為科技大城。

•羽化成功的台灣

很多人說,聯電和台積電要不是靠政府扶植,給它們很多諸如免稅的優惠,它們怎麼可能成為世界知名企業,現在甚至有人批評當時的政府拿納稅人的錢圖利特定廠商,對其它產業極不公平。其實這種說法實在很不恰當!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而在當年,台灣最賺錢的產業是紡織業,沒有人會選擇發展半導體這種看不到未來的產業。此外,台灣當時根本不懂半導體,也不會有人覺得在當時應該發展半導體,就算要發展一個當時國內還不存在的產業,也該選擇一個國家有能力做的產業,政府是怎麼有這種眼光,可以去看到未來20年後的?即便時至今日,台積電仍達全球50%以上佔有率,這都要歸功於當時決策正確,以及決策者銳利的眼光,尤其是李國鼎先生,說真的,要是沒有當年政府如此「不公平」的培植這些產業,台灣今天早已成為菲律賓。在當年,台灣人人都懷抱希望,人人都看得到未來,年輕人個個敢衝,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就能翻身,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一樣沒有方向。

•下一代的希望在哪?

現在的台灣,勞動條件越來越差,錢越來越難賺,東西越來越貴,當公務員成了大部分人心目中最好的職業時,這個國家其實已經垮了一半!此外,政府連現在的產業方向都抓不準,更不用說要抓到台灣未來20年後的產業方向了。另一方面,台灣整個氛圍變得異常奇特,若政府想要培植某個產業,還會馬上被對手政黨攻擊是圖利特定財團,這樣一來即使抓到產業發展方向也很難提供大量協助,台灣只能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繼續沉淪,而苦的將是目前這一代及我們的下一代。

更多論壇文章
高雄可變成五百萬人的大都會 但未必想要
從吳寶春麵包談我們的國家認同
中國民眾享有調侃台灣的自由
孟晚舟事件爲何如此複雜
早餐店的食物都用塑膠袋裝會讓我們吃成塑膠人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