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包淳亮】「未來屬於亞洲人」帶來不同的視角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

印度裔美國人的數量不如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發展的時間也可能短得多,但是在美國的表現似乎更突出一些。2016年一位印度裔參選共和黨總統初選,雖然是陪榜,總也是突破。前一陣子的美國的聯合國代表也是一位印度裔。

我正在念一本印度裔美國人的著作,Parag Khanna的《未來屬於亞洲人》(The Future is Asian)。這本書還沒有中文版,不過從他書籍的內容與相關演講,這個「Asian」確實是指「亞洲人」無誤,一些人將本書的「Asian」翻譯成「亞洲」就未必精確。一個重大差異在於,他整本書談的是圍繞著這些「人」的發展,而不是地緣政治。

為什麼未來屬於亞洲人?因為亞洲人佔了世界過半的多數,隨著諸多亞洲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日本、四小龍,中國,到現在擴張到東南亞與南亞,亞洲人也正在向世界各地擴散,建立新的融合。

他的這本書反駁「中國將主宰世界」的觀點,對此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一些人可能會認為他鄙薄了中國的重要性,但中國領導層可能不僅不會覺得被冒犯,反而會認為他的觀點,其實體現了目前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的積極性,只不過是從一個「外人」用一種新的方式加以闡述罷了。他曾到印度推銷他的觀念,對於中國在亞洲發展中的作用也正面看待;倘若那些印度菁英買帳,就會更容易接受「一帶一路」,對中國也是利多。

在他描繪的未來中,世界將有更多的雜揉了各種文明、種族的「世界大都會」,且其中絕大多數都會是在亞洲。自詡為「世界種族大熔爐」的印度人,可能比中國人,更容易接受此種發展趨勢。而只要「全球化」持續進行,他的這個論點很難被否定。就算全球化一時出現倒退,我們可以相信全球化也會捲土重來。他在這本書中,用「亞洲人」這個概念所去提倡的,其實也等同於「天下」;當大家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意識,世界的「統一」趨勢,或者「全球化」,就會有更大的合法性。

對他來說,這既是對現實的推估,可能也反映了他自己作為一個美國少數民族的偏好。他離開曾經服務的布魯金斯學會、新美國中心,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政府學院的座上賓,對他肯定是一種解脫。美國人有理由覺得「美國治下的和平」是一種「善」,但是這種「善」的白人優越論、西方中心論點的淵源,總會使非白人、非西方社會存有芥蒂。而作者是一位出生在印度、童年並曾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生活的第一代印度裔美國人,他對「美國治下的和平」或「中國治下的和平」有所保留,實不足為奇。

與此相對,新加坡本身就是一個他所稱的「亞洲人」的範本,在那兒有著大量華裔與印度裔的跨族裔婚姻,包括不少政壇高層。新加坡還輸出自己的發展經驗,並努力成為一個平衡各大文明、肩負橋樑重任的樞軸,倘若亞洲更好,新加坡的重要性也只會更高。

不過我雖樂見「未來屬於亞洲人」,但其真正的成熟還需要一長段時間;而且「偉大的事業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我想作者也會同意這一點。但是只要華人與印度人都有此種「命運與共」的意識,世界的中心轉移回亞洲,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過去幾年,最讓我好奇的一場對話,就是去年4月27日與28日,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武漢的會晤,好像歷史在那兒翻過了一頁。不過這件事在西方中心的輿論中似乎沒那麼受到重視,也許還得等時間來證明其重要性。

可以和這本書相呼應的,包括印度裔的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2008年出版的《新亞洲半球》,印度裔的美國著名公共知識份子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的《後美國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猶太裔的美國當代地緣政治觀察家卡普蘭(Robert Kaplan)2010年出版的《季風》(Monsoon),乃至於猶太裔的金融時報國際版主筆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在兩年前出版的《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Easternisation: War and Peace in the Asian Century)等等。這些書的影響力可能都比這一本大,不過立意恢弘、態度樂觀的著作不嫌多,這本書還是值得人們的支持。

更多論壇文章
「未來屬於亞洲人」帶來不同的視角
六十年後,她才第一次寫下自己的名字!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孩子驟逝對家庭的衝擊
我們與「武力統一」的距離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