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包淳亮】把中國比喻成一次大戰前的德國 難道靠外星人救美國?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去年談論中國崛起的書籍中,最受關注的一本,絕對是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注定一戰》。這本書談了不少歷史,例如英國與德國、英國與美國、德國與俄國之間的強權爭霸歷程。

許多人將當前的中國比喻為一次大戰之前的德國。從快速崛起、挑戰了既有強權的角度來看,這種類比不無道理。如同艾利森所說的,「1860年至1913年間,德國在全球製造業的份額,從4.8%猛增至14.8%,而英國的份額則從19.9%下降至13.6%」,也就是到一次大戰前,德國已成為歐洲工業第一強國。

與此類似,「中國崛起對全球力量對比造成的快速、構造性的轉變,是世界從來沒有見過的。如果美國是一個公司,它在二戰後不久佔據了全球經濟市場的50%;到198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22%……如今降至16%。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美國在全球經濟產出中的份額,將在未來三十年內進一步下降至僅僅11%。在同一時期,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將從1980年的2%飆升至2016年的18%,到2040年將上升至30%。」

他並指出,「如今,中國工人的生產力達到美國同行的四分之一。如果在未來的一二十年,他們的生產力達到美國人的一半,那麼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是美國經濟規模的兩倍。如果他們與美國的生產力相等,中國的經濟將會是美國的四倍。」而這是可能的,因為「中國的教育投資,已對中國經濟造成很明顯的影響。……中國在高科技製造業的全球增加值總額所佔的份額,已從2003年的7%增加到2014年的27%。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報告稱,在同一個十年中,美國的市場份額從36%下降到29%。……中國現在是世界領先的電腦、半導體、通訊設備以及藥品生產國。2015年,中國的專利申請總數幾乎是第二位的美國的兩倍……依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中國將在2019年超過美國,在研發支出領域領導全球。」

中國崛起是一個客觀現實,而且全球相互依賴,並不足以讓中國不成為昔日挑戰英國這個統治強權的德國。不過兩點比較少被提到的角度,確實讓這種中國與德國的類比,顯得頗不適當。

首先,美國不是大英帝國那種殖民帝國。許多人會認為國際關係亙古未變,但二次大戰之前的歐洲幾個殖民帝國已在戰後紛紛瓦解,國際關係的主體不再是殖民帝國,而是民族國家。美國是這個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催生者;雖然一樣被稱為霸權,卻不再是西班牙或者英國那種大帝國。美國是美國人的美國,美國人不喜歡帝國。

許多中國人喜歡說美國是帝國,但美國與其盟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契約關係。從相當多美國人的角度來看,中國對西藏、香港、台灣的態度更類似於帝國主義。中國人可以鄙夷美國這種無視於歷史的角度,不過若能正確理解美國的主流態度,有助於減少誤會,降低美中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

其次,在美國之上,已經沒有另一個美國——除了中國。百年前與德國相爭的是英國,英國後來被美國所挽救。如果讀者有機會到倫敦的聖保羅教堂,可以到女王雕像的基座那兒瞧一眼,上頭寫著是美國救了英國。美國能挽救英國的原因在於,雖然德國在大戰前超過了英國,但「在一八九零年至一九一四年間快速發展的美國,已使其能源消耗和鋼鐵生產都增至英國的三倍」。換句話說,美國加上英國,對抗德國就變成了四打一了。

拿中國與德國作類比,就得同時把美國與英國作類比。當初是美國救了英國,現在能出面救美國的難道是外星人嗎?沒有美國出面拯救英國,英國在一次大戰就輸了;難道把中國類比德國的人,其實認為美國必輸無疑嗎?

對這兩個超級大國來說,更好的是拿中國與美國作類比,而挑戰西方這個昔日英國的,則是與歐洲鄰近的俄國與中東伊斯蘭世界。中國本來像美國一樣自我孤立、專心發展,後來主張「太平洋夠大」,「亞洲人可以管好自己」,類似門羅主義的區域霸權。這幾年,則主張可以與威爾遜的理想主義呼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當西方因為俄國的軍事擴張與伊斯蘭的人口輸出而頭疼不已,最好的全球伙伴,無疑是製造業規模已經與美國和歐盟總和相當的中國。反之,倘若把這樣的伙伴當成敵人,恐怕是自掘墳墓而已。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