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包淳亮】震盪向下的美中關係 不會太久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許多人都擔心當前的美中貿易戰休兵,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兩大國的關係可能還將持續探、「震盪向下」,雖然從貿易戰、科技戰轉而爆發熱戰的時間點,現在還難以預估,但是更看不出有多少盤整或向上攀升的機會。對於這種預期,我不敢加碼支持。我一向「樂觀」,這次也是。確實,美中關係還會有震盪,甚至向下的可能;但是也存在趨勢翻轉、震盪「向上」的可能性。

確實,一些美國菁英覺得一山不容二虎,或認為兩國有著「西方民主」與所謂「共黨威權」的差異,且美國還認為中國在貿易上有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不過美中兩個超級大國的關係,與美蘇關係不同;兩國的利益共同點大得多,已經固著的、既有的利益交織處也已經很大,中國也沒有與美國進行意識型態角力的動機。此外,更激烈的美中衝突,並不會給予美國更大的利益,反而會遭致美國廠商得捨棄中國市場的結果,逼迫美國民眾捨優逐劣,而這將在美國內部造成相當程度的利益矛盾。

例如,過去號稱「我的利益就是美國的利益」的通用汽車公司,現在在中國賺得比在美國多,他的股民不會想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損。再例如,巴菲特的伯克夏‧海瑟威公司在中國投資不少,他的夥伴也想繼續擴大在中國投資。另外,由於資通科技產業的大量實體生產集中在中國,中國每年進口半導體達兩千億美元,因此美國半導體業也不能選擇與中國一刀兩斷。由於中國市場巨大,這些具有競爭優勢的美國廠商,要說「中國再見」不容易。中國的一些改革動作,例如股市的進一步對外開放,也會讓兩國利益更深的交融。

除了利益關係,更重要的是兩國在地緣政治上,並非是純然的零和遊戲。美蘇爭霸的焦點在歐洲大陸,雙方在這一大片地區劍拔弩張;美中之間則缺乏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爭奪點。蘭德公司不久前出版的兩份報告,認為兩國僅在東亞存在激烈地緣政治角力,但在其他多數地區卻有很大合作潛力。而就是在亞洲,由於中國接受美國繼續控制日本,僅期待韓國與台灣的事實中立而已;而韓台兩地都與中國大陸相隔大海,美中在此區域具有很大的多層次利益劃分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的動向。在歐洲,各國面對的是俄國、中東、非洲的武裝衝突與難民危機,與中國沒有直接的衝突。2014年,從英國開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紛紛加入了「一帶一路」的骨幹項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當時歐巴馬的財政部長特意致電英國財相奧斯本(George Gideon Oliver Osborne),結果講了半小時,奧斯本還是強調「英國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在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首相的支持下,讓英國毅然成為第一個加入亞投行的西歐大國。

2018年,美國鷹派國會人物與情治系統煽動反華輿論,對中國的華為電信發動一場清剿;但發展到2019年3月,西歐的幾個大國再度向美國說「失禮」,不願封殺華為,且義大利還正式加入「一帶一路」。歐盟國家在「商業」上遊走美中之間,倘若美國單獨發動對中國的經濟冷戰,歐洲可以從美中兩國漁利,反而是美國從歐洲搜刮經濟利益的空間變得更小,這與過去三年美國戰略界對友邦「戰略收縮、財政汲取」的期待根本相違。這種狀況,讓一些美國鷹派所訴求的經濟冷戰,也只能成為一種設想,不能成為現實。

一些人會設想美國在東亞製造危機,藉此「翻桌」的可能性。不過若真要這樣做,還得看勝算夠不夠高。從美中兩方軍方智庫的分析來看,包括在台海戰場、南海戰場,美軍都沒有必勝把握,而這基本上也就意謂著美國不會鋌而走險。像是最近美國海岸警衛隊船隻經過台灣海峽,只是確認了台海有一部分是是公海而已,其實對於大局沒有什麼影響。

形勢愈清楚,給予決策圈的理性選擇空間也就愈小。當繼續往「新冷戰」的方向推動各國的對中圍堵,只收穫到更多外交挫折,彰顯戰略錯誤,人們的理智會發出警訊,告訴自己「這條路行不通」。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或許很難,但是進一步退兩步,轉轉身瞧一瞧,會是許多人接下來的姿態。

最後,前陸委會副主委、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3月26日在臉書上再度預判蔡英文可能贏得總統的第二任期,並且進行政策調整,讓「習蔡會」有機會在「她」的第二任內實現。美中關係轉暖,也是林中斌的此一預判成真的必要的條件之一。

更多論壇文章
蔡總統的詭異國際觀
越是富裕的地方,貧窮起來越是可怕
韓國瑜自己也不該搶搭韓流
把外交戰變成統獨戰的蔡英文
糗了!沒有課本的108課綱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