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宋文笛】你知道嗎 綠營曾經是「北部黨」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候選人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三十年前,綠營一度被認為是「北部政黨」。「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2018年的選戰結果,代表綠營創黨後三十年來的斬獲幾乎全部連本帶利歸還,綠營也從近二十年來「南重北輕」的南部黨形象,再次暫時回歸了草創時期的「北部黨」色彩。

1989年民進黨參加創黨後的第一次縣市長選舉,贏得6席縣市長,所轄人口超過700萬,大約佔全台三成五。來到2018,綠營從四年前的「太陽花選舉」斬獲的 13.5席(包含綠營禮讓柯文哲的台北市長算0.5席),回歸6席,所轄人口剩下574萬,不到台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和29年前相比,論量,帳面上的席次類似;論質,綠營的地方執政版圖其實實質萎縮了。

近二十多年來,一般社會印象就是民進黨是「南部黨」,台灣縣市長和總統級選舉的楚河漢界在於濁水溪攻防戰,所謂「南綠北藍」的版圖捕捉也限制了政治分析家們的想像。在筆者政治啟蒙的年代,偶爾也會有長輩們,例如計程車司機大哥,跟筆者分享:「你們很多年輕人不知道,其實民進黨最早是北部黨,早期根據地主要在北台灣」。早年享有高知名度的縣市長級綠營菁英例如台北縣長尤清、新竹縣長范振宗、宜蘭縣長陳定南、甚至上溯桃園縣長許信良等,版圖大多在北部。

覺得放在冷戰末期的社會脈絡下,此格局很好理解。從大方向來說,跟所有新奇的玩意一樣,反對勢力剛開始流行時當然是先從資訊和人口都流通性高的都會區開始,之後再慢慢擴散到社群主義色彩的鄉鎮區。當然大格局下也可做小局部微調,例如桃竹竹等客家縣市,或許也可以用個別宗親會的選票比起中南部根深蒂固的兩派系輪流執政的派系票,更容易被挖牆腳,作為補充解釋。

但是北部基本上依然呈現綠營處於弱勢的1.5政黨體制(例如日本「55年體制」下的社民黨)。綠營一直卡在四成上下的水平,進步有限,勝利只能靠著國民黨兩派系鷸蚌相爭綠營漁翁得利,寄希望於「團結的民進黨打敗分裂的國民黨」,勝負操之於他人。舉例來說,即便在綠營首次全國過半的 2004年總統選舉,一方面首度「公投綁大選」催出台灣民族主義票,二方面挾著執政資源優勢加持,綠營在北北桃竹(市) 的得票率畢竟也只能衝高到 43.5% – 46.5%之間,另外在竹(縣)苗基等地的得票率更是在四成以下。除了個別例外,這大趨勢一直持續到2014年和2016年的兩屆「太陽花選舉」為止,才出現顯著的翻轉。

但是同時間,綠營在中南部則展現了巨大的增長。從九零年代末期開始,綠營靠著台灣民族主義論述和招編部分原本屬於藍營的地方勢力,逐步打出了能夠超過五成多選票的兩黨制水平,尤其在嘉南平原幾乎建立綠營占優勢的逆1.5黨制水平。如此,北部發展停滯,南部逐漸攻城掠地後的綠營,才會逐漸給予人「南部黨」的印象。

來到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其實除了台北市「白綠分裂」之外,綠營在北部的實力還是大致正常,桃竹基的表現尤其在綠營傳統盤和「太陽花盤」之間找得了折衷點。相對的,綠營在中南部尤其鄉村區的選票則是全面潰敗。同時綠營在台南市由於出現幾乎高達三成的抗議票而元氣大傷。經此一戰,綠營最重要的地方據點從高雄、台南轉移成位在北部首都圈的桃園市。日後綠營的六席縣市長裡恐怕也將是北部三席的能見度高於南部三席。

誰知上世紀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過後將近三十年,2018年的綠營竟然會重歸「北部黨」的起點。執政黨若是不虛心改革,重新建立和選民的價值聯繫,特別是原本應該是執政者心中「最軟的一塊」,在經濟全球化年代日漸弱勢的鄉村地區,筆者不禁懷疑,再過些年,會不會出現輪到筆者跟新一代的年輕「首投族」們講古的光景:「你知道嗎?綠營當年曾經被認為是南部黨…」。

更多論壇文章
嚴凱泰哭了
「鬆綁外勞,救經濟」非仙丹
蔡英文總統還能不下台嗎?
核食公投 民進黨最該承擔苦果
法國暴動的真相:被部分「小確幸們」濫用的自由民主與社會福利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