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曾志超】台灣出口表現沒有樂觀的理由

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一改之前樂觀的氛圍,台灣外銷訂單與出口數字自去年10月起,呈現連續4個月翻黑的窘態。不幸的是,未來還面臨包含美中貿易戰等問題來襲,出口惡化恐成常態,政府與企業應及早因應。

出口由盛轉衰

自2016年底起台灣進出口呈現穩定擴張的態勢,引用財政部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數據,至2018年10月止出口連續24個月正成長(扣除2月春節因素),乃是金融海嘯後最長的成長周期。2018年進、出口分別成長10.4%與5.9%,其中出口達335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進口2863億美元,亦為歷史次高紀錄。

然而,自去年10月後立即豬羊變色,出口連續四個月下滑。經濟部剛公布外銷訂單金額也呈現同樣的結果,也是四個月接連下滑,2月外銷訂單金額289億美元,年減超過一成(10.9%),為2016年5月以來最大跌幅,而且主要接單貨品也都是負成長。

未來難以樂觀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是否好轉?從經濟部統計處發布的新聞稿內容觀察,今年上半年難有起色,但下半年訂單可望回溫,有機會逐月上揚。基於以下理由,本文以為未來幾年我國外銷疲態恐無法全面改善。

出口不振的首因在於美中貿易戰的衝擊所致,美中貿易摩擦相互提高關稅,海外需求大減,中國大陸(包含香港)為我最大的出口市場,今年前二個月衰退8.7%,為本波出口衰退的元凶。美中經過多回合的談判,似乎有可能在近期達成和解協議。美方要求北京當局進行結構性的變革,中共也以驚人的效率,在三個月內通過《外商投資法》,特別針對美方批評中國大陸的重大問題(如侵犯智慧財產權、竊取商業秘密、要求技術強制授權、市場不夠開放與外商無法參與政府採購等),接在該法中明文禁止。不過美中二國間的矛盾仍深,加上過去中國大陸落實對外承諾的紀錄不佳,即使雙方簽署和解協議,隨時都有可能再度發生摩擦,引發新一輪的衝突。易言之,短期內美中貿易戰難解,因此各個國際預測機構幾乎都不看好今明二年的經濟成長,對未來景氣悲觀,出口將首當其衝。

其次,我國產業以代工為主,習於用擴大產能降低成本。但近年來產業典範快速轉移,暨PC市場衰退後,後起的智慧型手機也逐漸飽和,許多台商掌控的關鍵零組件,已淪為價格廝殺的紅海市場。加上大陸刻意扶植本國產業,台商優勢漸失。

另一個影響我國出口的問題係貿易邊緣化危機。由於WTO多邊貿易談判停滯,各國開始轉而走向自由貿易協定與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然我國在這二方面都嚴重不足,包含兩岸ECFA在內,我國只簽訂九個FTA,其中除了ECFA、紐西蘭、新加坡較具規模外,其餘的FTA的貿易金額均十分有限;而區域貿易協定更是遙遙無期,去年底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已開始運作,包含5億人口,占全球GDP的13%。另一個東南亞國協十國加上日本、中國、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六個國家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RCEP),最快也將於今年11月達成協議,其囊括世界一半人口,占全球GDP三成。二大區域經濟整合我國都尚未加入,而我國競爭對手中國大陸、韓國與日本等國都能享有區域內多數商品零關稅,屆時我出口商品競爭力將大幅下滑,台灣可能被徹底邊緣化,出口將雪上加霜。

去年起因美中貿易戰,許多在大陸設廠的台商與外商紛紛向外尋找新的生產據點,台灣擁有完善的產業鏈與優質的勞動力,成為許多企業考慮的地點。然而,企業實際來台探尋後,發現台灣有水、電、土地、人才與勞動力等五缺問題,雖然政府早已意識到有這些問題,卻仍無法解決,其中尤其以缺電的問題最為嚴峻,未來還可能愈加惡化。民進黨執政後,力推2025非核家園,欲全面廢核改用再生能源與增加燃煤及燃氣發電,造成供電吃緊、發電成本大增、供電不穩、空氣汙染嚴重及區域供電失衡等能源安全問題。我國近年的重大投資,不乏耗電的半導體廠,若供電問題無法解決,將降低企業在台投資的意願,不利於我國出口。

由於前述原因,近年來外人來台投資相當低迷,根據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統計,2017年亞洲各國的外人直接投資金額表現亮眼,超過一兆美金的國家或地區,為香港的1.9兆美金,高居全球第5名、中國大陸1.5兆美金(第6名)、新加坡1.29兆美金(第9名)。而越南3,187億美金(第22名);馬來西亞1,332億美金(第42名);南韓1,930億美金(第31名)。反觀台灣卻只有856億美金,居48名,幾乎在亞洲墊底。

善用國內壽險資金 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美中貿易衝突這類外在負面原因操之在他國,我國較難以自主排除。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或參與區域貿易整合,涉及中國大陸干擾,以及複雜的開放日本核食與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美豬)進口問題,有賴於政府用政治智慧排除之。

可即刻解決的部分,在於優化台灣的投資環境,包含加速自由化,排除投資障礙,解決五缺問題,吸引外商以及海外台商回台投資,不僅可增加出口,還可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提升薪資水準,改善低薪問題。

另一個值得利用的資源為龐大的壽險資金,根據報載我國壽險業國外投資規模16.7兆元,占全體資金比重將近七成(68%)之譜,遠高於日本壽險業投資國外比重21.6%、韓國8.3%、大陸2%、美國12%。金管會打算限制其海外投資比例,只是消極的做法,無法解決此問題。壽險資金之所以會大舉在外投資,係因為國內利率過低,保險資金投資又受到嚴格的限制,國內缺乏適當的投資標的,因而被迫轉往海外投資。

本文建議,主管機關應放鬆壽險資金的投資限制,並鼓勵其在台灣投資,除了可以用於穩定收益的基礎建設、老人長照事業、社會住宅及旅遊等產業外,還可引導該資金流往擁有創新與技術卻缺乏資金的中小企業、新興科技產業以及青年創業。可一舉活化保險資金效能,並能加速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與國際競爭力,跳脫紅海桎梏,帶動出口蓬勃發展。

更多論壇文章
台劇從未出現的台媒實況—《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到了
韓國瑜的奇幻之旅
韓國瑜抹紅韓國瑜
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總統候選人?
洪雪珍揭職場真相:老闆只願意給這種人加薪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